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几种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在分离分析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5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MOFs的特点第12-13页
    1.3 MOFs的合成方法第13-14页
    1.4 MOFs合成的影响因素第14-15页
    1.5 MOFs的应用第15-32页
        1.5.1 MOFs在样品前处理领域的应用第15-20页
            1.5.1.1 MOFs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中的应用第16-20页
                1.5.1.1.1 MOFs涂层的制备方法第16-19页
                1.5.1.1.2 MOFs涂层材料的选择第19-20页
        1.5.2 MOFs在固相萃取技术(SPE)中的应用第20-23页
            1.5.2.1 MOFs作为固相萃取剂吸附有机小分子第20-22页
                1.5.2.1.1 固相萃取柱第20页
                1.5.2.1.2 磁性SPE技术第20-22页
            1.5.2.2 MOFs作为固相萃取剂在多肽组学中的应用第22-23页
        1.5.3 MOFs作为色谱固定相的应用第23-31页
            1.5.3.1 MOFs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应用第23-26页
                1.5.3.1.1 基于MOFs材料的填充气相柱研究第23-24页
                1.5.3.1.2 MOFs毛细管开管色谱柱的研究第24-26页
            1.5.3.2 MOFs作为液相色谱固定相的应用第26-30页
            1.5.3.3 MOFs在毛细管电泳分离中的应用第30-31页
        1.5.4 MOFs及其杂化材料在染料吸附的应用第31-32页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第32-35页
第二章 MIL-53(Fe)涂层测定多氯联苯第35-50页
    2.1 引言第35-36页
    2.2 试剂和仪器第36-37页
        2.2.1 试剂第36页
        2.2.2 仪器第36-37页
    2.3 实验第37-38页
        2.3.1 MIL-53 (Fe)的制备第37页
        2.3.2 MIL-53 (Fe)涂层的制备第37页
        2.3.3 分析过程第37页
        2.3.4 实际样品处理第37-38页
        2.3.5 GC-MS分析条件第38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8-49页
        2.4.1 材料表征第38-41页
            2.4.1.1 MIL-53 (Fe)纤维的SEM表征第38-39页
            2.4.1.2 MIL-53 (F)晶体的XRD表征第39页
            2.4.1.3 MIL-53 (Fe)的热稳定性表征第39-40页
            2.4.1.4 MIL-53 (Fe)的氮气吸附表征第40-41页
        2.4.2 萃取条件的优化第41-44页
            2.4.2.1 萃取温度的优化第41页
            2.4.2.2 萃取时间的优化第41-42页
            2.4.2.3 搅拌速率的优化第42-43页
            2.4.2.4 解析温度的优化第43-44页
            2.4.2.5 解吸时间的优化第44页
        2.4.3 检测体系的建立第44-45页
        2.4.4 加标二次水水样的工作曲线的绘制第45-46页
        2.4.5 精密度实验第46-47页
        2.4.6 实际样分析第47-49页
    2.5 结论第49-50页
第三章 共价法制备UiO-66涂层检测多环芳烃第50-67页
    3.1 引言第50-51页
    3.2 试剂与仪器第51-52页
        3.2.1 试剂第51-52页
        3.2.2 仪器第52页
    3.3 实验第52-54页
        3.3.1 共价法制备UiO-66涂层第52-53页
        3.3.2 分析过程第53页
        3.3.3 实际样品处理第53页
        3.3.4 GC-MS分析条件第53-54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54-66页
        3.4.1 表征第54-57页
        3.4.2 萃取条件的优化第57-61页
            3.4.2.1 离子强度的优化第57-58页
            3.4.2.2 萃取温度的优化第58-59页
            3.4.2.3 萃取时间的优化第59-60页
            3.4.2.4 解析温度的优化第60页
            3.4.2.5 解析时间的优化第60-61页
        3.4.3 检测体系的建立第61-62页
        3.4.4 加标二次水水样的工作曲线的绘制第62-63页
        3.4.5 精密度实验第63-64页
        3.4.6 实际样分析第64-66页
    3.5 结论第66-67页
第四章 MIL-53 (Fe)色谱柱反相色谱分离同分异构体第67-87页
    4.1 引言第67-68页
    4.2 实验部分第68页
        4.2.1 试剂第68页
        4.2.2 设备第68页
    4.3 实验第68-69页
        4.3.1 MIL-53合成第68-69页
        4.3.2 制备MIL-53 (Fe)液相色谱填充柱第69页
        4.3.3 热力学参数计算第69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69-86页
        4.4.1 MIL-53 (Fe)的表征第69-71页
        4.4.2 MIL-53 (Fe)色谱柱反相色谱分离同分异构体第71-79页
            4.4.2.1 液相色谱分离二甲苯同分异构体第71页
            4.4.2.2 色谱分离二氯苯和氯甲苯同分异构体第71-73页
            4.4.2.3 色谱分离硝基苯胺同分异构体第73-74页
            4.4.2.4 流动相对色谱分离的影响第74-76页
            4.4.2.5 温度对色谱分离的影响第76-79页
        4.4.3 MIL-53 (Fe)色谱柱与MIL-53 (Al,Cr)色谱柱分离同分异构体的比较第79-81页
        4.4.4 MIL-53 (Fe)色谱柱分离的表现第81-84页
        4.4.5 MIL-53 (Fe)的应用第84-86页
    4.5 结论第86-87页
第五章 制备silica-UiO-66杂化材料作为液相色谱固定相第87-101页
    5.1 引言第87-88页
    5.2 试剂与仪器第88页
        5.2.1 试剂第88页
        5.2.2 仪器第88页
    5.3 实验第88-89页
        5.3.1 UiO-66制备第88页
        5.3.2 silica-UiO-66杂化材料的制备第88-89页
        5.3.3 silica-UiO-66色谱柱的制备第89页
        5.3.4 分离度的计算第89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89-100页
        5.4.1 silica-UiO-66杂化材料的表征第89-92页
            5.4.1.1 silica-UiO-66杂化材料的的SEM表征第89-90页
            5.4.1.2 silica-UiO-66杂化材料的的XRD表征第90-91页
            5.4.1.3 silica-UiO-66杂化材料的的稳定性表征第91-92页
        5.4.2 silica-UiO-66杂化材料色谱柱的液相行为的评价第92-94页
            5.4.2.1 机械稳定性考察第92页
            5.4.2.2 silica-UiO-66杂化材料色谱柱保留特性考察第92-93页
            5.4.2.3 silica-UiO-66杂化材料色谱柱保留机理的探讨第93-94页
        5.4.3 快速、高效色谱分离乙苯、苯乙烯第94-95页
        5.4.4 快速、高效色谱分离乙苯、二甲苯同分异构体第95-96页
        5.4.5 快速、高效色谱分离氯甲苯和二氯苯同分异构体第96-97页
        5.4.6 流动相对分离的影响第97-98页
        5.4.7 进样量对色谱分离的影响以及色谱柱的稳定性第98-100页
    5.5 结论第100-101页
第六章 制备壳核结构silica@UiO-66微球用于快速及高效色谱分离第101-117页
    6.1 引言第101-102页
    6.2 试剂与仪器第102页
        6.2.1 试剂第102页
        6.2.2 仪器及表征第102页
    6.3 实验第102-103页
        6.3.1 UiO-66制备第102页
        6.3.2 silica@UiO-66壳核的制备第102-103页
        6.3.3 silica@UiO-66微球色谱柱的填充制备第103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103-116页
        6.4.1 silica@UiO-66微球表征第103-109页
            6.4.1.1 silica@UiO-66微球的形貌表征第103-104页
            6.4.1.2 silica@UiO微球的EDX能谱表征第104-105页
            6.4.1.3 silica@UiO-66微球的XRD表征第105-106页
            6.4.1.4 silica@UiO-66微球的FTIR表征第106页
            6.4.1.5 silica@UiO-66微球的多孔特性表征第106-108页
            6.4.1.6 silica@UiO-66微球的的稳定性表征第108-109页
        6.4.2 silica@UiO-66微球的合成时间对分离的影响第109-110页
        6.4.3 silica@UiO-66色谱柱的机械稳定性第110-111页
        6.4.4 silica@UiO-66色谱柱的色谱表现第111-112页
        6.4.5 流动相对色谱分离的影响第112-113页
        6.4.6 进样量对色谱分离的影响第113-115页
        6.4.7 silica@UiO-66色谱柱的重现性第115-116页
    6.5 结论第116-117页
第七章 制备新型磁性Fe_3O_4@SiO_2@UiO-66微球用于甲基橙吸附第117-136页
    7.1 引言第117-118页
    7.2 试剂与仪器第118页
        7.2.1 试剂第118页
        7.2.2 仪器第118页
    7.3 实验第118-120页
        7.3.1 Fe_3O_4@SiO_2@UiO-66合成第118-119页
            7.3.1.1 Fe_3O_4@SiO_2合成第119页
            7.3.1.2 羧基化Fe_3O_4@SiO_2微球的制备第119页
            7.3.1.3 Fe_3O_4@SiO_2@UiO-66微球的制备第119页
        7.3.2 吸附实验第119-120页
        7.3.3 解析实验第120页
    7.4 结果与讨论第120-135页
        7.4.1 Fe_3O_4@SiO_2@UiO-66的表征第120-125页
            7.4.1.1 Fe_3O_4@SiO_2@UiO-66的形貌表征第120-122页
            7.4.1.2 Fe_3O_4@SiO_2@UiO-66的XRD表征第122页
            7.4.1.3 Fe_3O_4@SiO_2@UiO-66的FTIR表征第122-123页
            7.4.1.4 Fe_3O_4@SiO_2@UiO-66的多孔特性表征第123-124页
            7.4.1.5 Fe_3O_4@SiO_2@UiO-66的磁响应表征第124-125页
        7.4.2 pH值对甲基橙吸附的影响第125-126页
        7.4.3 离子强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126-127页
        7.4.4 Fe_3O_4@SiO_2@UiO-66吸附甲基橙动力学研究第127-130页
        7.4.5 Fe_3O_4@SiO_2@UiO-66吸附甲基橙热力学研究第130-133页
            7.4.5.1 吸附热力学方程的确定第130-132页
            7.4.5.2 吸附热力学性质第132-133页
        7.4.6 Fe_3O_4@SiO_2@UiO-66的解析及活化第133-135页
    7.5 结论第135-136页
全文总结第136-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9页
致谢第149-150页
作者简介第150页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第150-151页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第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功能磁性纳米材料的蛋白质组分离富集新方法研究
下一篇:石墨烯—半导体复合型光催化材料制备、性能及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