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16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1.2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3 现实意义 | 第14-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暴力与女性施暴视频 | 第16页 |
2.1.2 攻击与攻击性认知 | 第16页 |
2.1.3 启动效应 | 第16-17页 |
2.2 暴力与攻击的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2.2.1 关于攻击性认知启动的研究范式 | 第17页 |
2.2.2 影响攻击性认知的变量 | 第17-18页 |
2.2.3 攻击性认知的主流理论 | 第18-20页 |
第3章 实验一:女性施暴视频对大学生攻击性思维的启动效应 | 第20-29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20页 |
3.2 实验假设 | 第20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3.3.1 被试 | 第20页 |
3.3.2 实验设计 | 第20-21页 |
3.3.3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3.3.4 实验程序 | 第22-23页 |
3.4 实验数据与结果讨论 | 第23-29页 |
3.4.1 实验数据 | 第23-27页 |
3.4.2 讨论 | 第27-28页 |
3.4.3 结果 | 第28-29页 |
第4章 实验二:女性施暴视频对大学生记忆倾向的启动效应 | 第29-38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29页 |
4.2 实验假设 | 第29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29-33页 |
4.3.1 被试 | 第29页 |
4.3.2 实验设计 | 第29-30页 |
4.3.3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4.3.4 实验程序 | 第31-33页 |
4.4 实验数据与结果讨论 | 第33-38页 |
4.4.1 实验数据 | 第33-36页 |
4.4.2 讨论 | 第36页 |
4.4.3 结论 | 第36-38页 |
第5章 综合讨论 | 第38-44页 |
5.1 女性施暴视频对被试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效果 | 第38页 |
5.2 视频与图片的本质区别及题目设置 | 第38-39页 |
5.3 攻击特质水平对被试攻击性认知的影响 | 第39-40页 |
5.4 被试性别对其攻击性认知的影响 | 第40页 |
5.5 女性施暴者的年龄对被试攻击性认知的影响 | 第40-41页 |
5.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1-44页 |
5.6.1 性别的选择 | 第41页 |
5.6.2 攻击词等词汇的选择 | 第41-42页 |
5.6.3 攻击性认知的“启动”和“抑制” | 第42-4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4-45页 |
第7章 建议 | 第45-50页 |
7.1 媒体对于暴力事件的报道方式 | 第45页 |
7.2 网络暴力的监管 | 第45-46页 |
7.3 比较各学龄段学生的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效果 | 第46页 |
7.4 探究校园女生施暴的原因 | 第46-48页 |
7.5 国务院发出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A | 第54-57页 |
附录B | 第57-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