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型纪念空间的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概念界定和研究范畴 | 第9-11页 |
·纪念 | 第9-10页 |
·空间 | 第10页 |
·纪念空间 | 第10-11页 |
·事件型纪念空间 | 第11页 |
·研究范畴 | 第11页 |
·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理论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我国实践状况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文章框架 | 第16-17页 |
2 事件型纪念空间概述 | 第17-25页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7-19页 |
·事件景观 | 第17页 |
·红色景区 | 第17页 |
·遗址公园 | 第17页 |
·概念辨析 | 第17-19页 |
·事件型纪念空间的分类 | 第19-21页 |
·按事件性质的分类 | 第19-20页 |
·按纪念形式的分类 | 第20-21页 |
·事件型纪念空间的特质 | 第21-22页 |
·纪念情感上的特质 | 第21页 |
·纪念内涵上的特质 | 第21-22页 |
·事件型纪念空间的功能 | 第22-23页 |
·记录史实,对社会文化的传承 | 第22-23页 |
·群体记忆,城市的历史文化 | 第23页 |
·教育后代,对社会教育的启迪 | 第23页 |
·小结 | 第23-25页 |
3 事件型纪念空间的设计研究 | 第25-69页 |
·事件型纪念空间的内容 | 第25-28页 |
·事件的表达 | 第25-26页 |
·情感的体现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事件型纪念空间的组织 | 第28-38页 |
·事件的组织方式 | 第28-30页 |
·空间序列的类型 | 第30-33页 |
·空间序列的节奏 | 第33-38页 |
·小结 | 第38页 |
·事件型纪念空间的营造 | 第38-52页 |
·形态与形式 | 第38-41页 |
·比例与尺度 | 第41-45页 |
·对比与变化 | 第45-49页 |
·空间的衔接 | 第49-52页 |
·事件型纪念空间的要素 | 第52-68页 |
·硬质要素 | 第52-60页 |
·软质要素 | 第60-64页 |
·其它空间要素 | 第64-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4 事件型纪念空间的设计方法 | 第69-88页 |
·事件型纪念空间设计原则 | 第69-70页 |
·尊重历史原则 | 第69页 |
·可持续性原则 | 第69页 |
·强化情感原则 | 第69页 |
·完整性原则 | 第69页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69-70页 |
·影响设计的两个因素 | 第70-76页 |
·不同基址类型 | 第70-72页 |
·不同地域环境 | 第72-76页 |
·事件型纪念空间表述方法 | 第76-83页 |
·阐述叙事 | 第76-79页 |
·象征手法 | 第79-80页 |
·隐喻手法 | 第80-81页 |
·场景再现 | 第81页 |
·蒙太奇手法 | 第81-82页 |
·留白残缺 | 第82-83页 |
·感官体验的运用 | 第83-87页 |
·声觉的运用 | 第83-85页 |
·触觉的运用 | 第85-86页 |
·嗅觉的运用 | 第86页 |
·融入参与性 | 第86-87页 |
·小结 | 第87-88页 |
5 结论 | 第88-90页 |
·结论 | 第88页 |
·讨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图表目录 | 第94-100页 |
个人简介 | 第100-101页 |
导师简介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