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三重螺旋理论 | 第11-12页 |
1.2.2 共生理论 | 第12页 |
1.2.3 协同创新研究 | 第12-13页 |
1.2.4 协同育人研究 | 第13-14页 |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2.1 共生理论的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2.1.1 共生单元 | 第17-18页 |
2.1.2 共生模式 | 第18-20页 |
2.1.3 共生环境 | 第20页 |
2.2 协同创新理论 | 第20-21页 |
2.3 协同育人理论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协同创新实践过程的共生模型塑造 | 第23-41页 |
3.1 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概述 | 第23-27页 |
3.1.1 国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案例分析 | 第23-25页 |
3.1.2 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案例分析 | 第25-27页 |
3.2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协同创新共生分析 | 第27-31页 |
3.2.1 共生单元特征 | 第28-29页 |
3.2.2 共生模式特征 | 第29-30页 |
3.2.3 共生环境特征 | 第30-31页 |
3.3 共生视野下的协同创新过程解析 | 第31-33页 |
3.2.1 协同创新过程的质参量兼容判据 | 第31页 |
3.2.2 协同创新过程的共生界面选择判据 | 第31-33页 |
3.2.3 协同创新过程的共生环境支撑分析 | 第33页 |
3.4 共生视角下对协同创新过程的改进意见 | 第33-37页 |
3.4.1 促进协同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 | 第33-35页 |
3.4.2 促进协同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35-37页 |
3.5 协同育人实践的国内现状解析及共生视角解析 | 第37-41页 |
第四章 广西区内高校的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的现状及不足 | 第41-52页 |
4.1 广西区内高校协同创新实践开展现状 | 第41-45页 |
4.1.1 开展情况分析 | 第41-42页 |
4.1.2 区内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实证研究 | 第42-43页 |
4.1.3 区内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存在的不足 | 第43-45页 |
4.2 广西区内高校协同育人实践开展现状 | 第45-52页 |
4.2.1 开展情况分析 | 第45-46页 |
4.2.2 区内高校开展协同育人的实证研究 | 第46-50页 |
4.2.3 区内高校开展协同育人存在的不足 | 第50-52页 |
第五章 促进广西区内高校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模式发展的共生机制建议 | 第52-57页 |
5.1 提高共生单元自身科教能力 | 第52-54页 |
5.2 改善共生模式 | 第54-55页 |
5.3 优化共生环境 | 第55-5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6.1.1 主要结论 | 第57页 |
6.1.2 本文创新点 | 第57页 |
6.1.3 不足之处 | 第57-5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