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6-24页 |
2.1 突发公共事件 | 第16-19页 |
2.1.1 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2 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 | 第17-19页 |
2.2 政府信息公开的含义 | 第19页 |
2.3 突发公共事件与政府信息公开的联系 | 第19-20页 |
2.4 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0-24页 |
2.4.1 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 | 第20-21页 |
2.4.2 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 | 第21-22页 |
2.4.3 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 | 第22-24页 |
第3章 “8.12”天津港爆炸事故案例分析 | 第24-36页 |
3.1 “8.12”天津港爆炸事故概述 | 第24-26页 |
3.1.1 “8.12”天津港爆炸事故的基本情况 | 第24页 |
3.1.2 “8.12”天津港爆炸事故中的政府信息公开 | 第24-26页 |
3.2 “8.12”天津港爆炸事故中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问题调研 | 第26-32页 |
3.2.1 问卷调查设计 | 第26-27页 |
3.2.2 问卷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 第27-32页 |
3.3 天津港爆炸事故中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3.3.1 新闻发布会直播莫名中断 | 第32页 |
3.3.2 新闻发布会信息内容缺乏预见性 | 第32-33页 |
3.3.3 新闻发布会欠缺总体统筹 | 第33-34页 |
3.4 原因分析 | 第34-36页 |
3.4.1 怯于承担责任 | 第34页 |
3.4.2 未有效运用社交平台 | 第34-35页 |
3.4.3 信息公开不及时 | 第35-36页 |
第4章 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6-43页 |
4.1 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问题 | 第36-38页 |
4.1.1 相关法律法规现状 | 第36-37页 |
4.1.2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不够统一规范 | 第37-38页 |
4.2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府信息公开的运行问题 | 第38-39页 |
4.2.1 信息公开不及时导致谣言产生 | 第38-39页 |
4.2.2 信息公开的真实性存在问题 | 第39页 |
4.3 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问题 | 第39-40页 |
4.3.1 政府公报、网站等信息发布方式不畅通 | 第39-40页 |
4.3.2 全媒体时代政府电子政务公布信息的不畅通 | 第40页 |
4.4 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意识与公众参与问题 | 第40-42页 |
4.4.1 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缺乏政府信息公开的意识 | 第41页 |
4.4.2 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缺少公众参与 | 第41-42页 |
4.5 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问责机制问题 | 第42-43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议 | 第43-49页 |
5.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 第43页 |
5.2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运行机制 | 第43-45页 |
5.2.1 关注社会舆论 | 第44页 |
5.2.2 增强政府公信力 | 第44-45页 |
5.3 增强政府信息公开意识 | 第45-46页 |
5.3.1 政府信息公开常态化 | 第45页 |
5.3.2 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制度 | 第45-46页 |
5.4 充分利用电子政务 | 第46-47页 |
5.4.1 发挥政务网站的作用 | 第46-47页 |
5.4.2 优化政务微博的建设 | 第47页 |
5.4.3 加强政务微信的推广 | 第47页 |
5.5 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信息公开问责机制 | 第47-4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