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1-27页 |
2.1 互联网信用信息 | 第21页 |
2.2 信用信息管理 | 第21-24页 |
2.3 信息处理模型 | 第24-26页 |
2.3.1 定性评分模型 | 第24-25页 |
2.3.2 定量评分模型 | 第25页 |
2.3.3 神经网络模型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的获取与利用 | 第27-41页 |
3.1 信息的特征与分类 | 第27-29页 |
3.1.1 信息的特征 | 第27-29页 |
3.1.2 信息的分类 | 第29页 |
3.2 互联网信用信息的获取 | 第29-31页 |
3.2.1 信息获取的可行性分析 | 第29-30页 |
3.2.2 信息的获取方式 | 第30-31页 |
3.3 信用信息处理指标体系 | 第31-38页 |
3.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3页 |
3.3.2 指标体系量化标准 | 第33-38页 |
3.4 互联网信用信息的应用领域 | 第38-40页 |
3.4.1 信用借贷和信用消费 | 第38-39页 |
3.4.2 信用担保 | 第39页 |
3.4.3 其他应用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神经网络信息处理模型的构建 | 第41-49页 |
4.1 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41-45页 |
4.1.1 BP神经网络模型简介 | 第41-42页 |
4.1.2 BP神经网络模型的算法介绍 | 第42-43页 |
4.1.3 BP神经网络模型在信用信息处理的适用性分析 | 第43-45页 |
4.2 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设计 | 第45-46页 |
4.2.1 确定输入层节点数量 | 第45页 |
4.2.2 确定隐含层节点数量 | 第45-46页 |
4.2.3 确定输出层节点数量 | 第46页 |
4.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学习训练 | 第46-47页 |
4.3.1 确定初始权值 | 第46页 |
4.3.2 确定期望误差 | 第46-47页 |
4.3.3 确定训练次数 | 第47页 |
4.4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处理步驟 | 第47-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管理实证分析 | 第49-60页 |
5.1 芝麻信用信息获取 | 第50-54页 |
5.1.1 信息来源 | 第50-52页 |
5.1.2 数据收集 | 第52-54页 |
5.2 芝麻信用信息处理模型 | 第54-57页 |
5.2.1 模型结构 | 第54页 |
5.2.2 模型训练 | 第54-56页 |
5.2.3 仿真结果 | 第56-57页 |
5.3 芝麻信用应用领域 | 第57-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60-6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0-6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