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5-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1 大型商业建筑发展现状 | 第15页 |
1.1.2 大型商业建筑能耗现状 | 第15-16页 |
1.1.3 商业建筑巨大能耗与热舒适现状引发的思考 | 第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1.4.1 严寒地区 | 第19页 |
1.4.2 商业建筑 | 第19-20页 |
1.4.3 热舒适 | 第20页 |
1.5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20-23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22-23页 |
二、热舒适理论研究及商业建筑特征分析 | 第23-43页 |
2.1 热舒适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1.1 热平衡方程 | 第23页 |
2.1.2 热环境与热舒适的关系 | 第23-24页 |
2.1.3 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2.1.4 建筑热舒适的评价标准 | 第26-27页 |
2.2 严寒地区商业建筑特征分析 | 第27-39页 |
2.2.1 商业建筑的空间特征 | 第29-38页 |
2.2.1.1.外部空间形态 | 第29-33页 |
2.1.1.2 内部空间形态 | 第33-38页 |
2.2.2 商业建筑的外围护结构特点 | 第38-39页 |
2.2.3 商业建筑的传热过程分析 | 第39页 |
2.3 低能耗与舒适热环境耦合作用下的辩证关系 | 第39-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商业建筑热环境现状调查与研究 | 第43-61页 |
3.1 研究样本的选择 | 第43-44页 |
3.2 商业建筑热环境客观数据测量 | 第44-47页 |
3.2.1 测试时间选取 | 第44-46页 |
3.2.2 测量点的分布 | 第46页 |
3.2.3 测试方法 | 第46-47页 |
3.3 商业建筑热环境主观评价调查 | 第47-49页 |
3.3.1 调研方案 | 第47页 |
3.3.2 问卷设计 | 第47-49页 |
3.4.客观测量数据统计分析 | 第49-54页 |
3.4.1 时段检测数据分析 | 第49-50页 |
3.4.2 分区域检测数据分析 | 第50-54页 |
3.4.3 客观检测调研结论 | 第54页 |
3.5 主观评价结果统计分析 | 第54-60页 |
3.5.1 个体差异分析 | 第55-56页 |
3.5.2 热舒适感受分析 | 第56-59页 |
3.5.3 主观评价调研结论 | 第59-6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四、营造舒适热环境的建筑外部低能耗设计策略 | 第61-75页 |
4.1 建筑本体形态控制 | 第61-64页 |
4.1.1 合理控制建筑本体高度 | 第61-62页 |
4.1.2 趋热避寒的建筑朝向选择 | 第62-64页 |
4.2 控制得热的场地设计 | 第64-70页 |
4.2.1 顺应大气候的建筑选址 | 第64-65页 |
4.2.2 减小外界环境影响的入口广场 | 第65-68页 |
4.2.3 发挥热缓冲作用的商业交通场地 | 第68-70页 |
4.2.2.1 场地街道空间设计 | 第68-69页 |
4.2.2.2 停车区设计 | 第69-70页 |
4.3 创造微气候的外部景观环境设计 | 第70-74页 |
4.3.1 遮阳防风的绿化设计 | 第71-73页 |
4.3.2 降温增湿的水体景观设计 | 第73页 |
4.3.3 调节场地湿环境的铺地设计 | 第73-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五、营造舒适热环境的建筑内部低能耗设计策略 | 第75-87页 |
5.1 水平空间布局与热环境 | 第75-78页 |
5.1.1 水平功能热环境分区 | 第75-77页 |
5.1.2 内部“湿动力”空间 | 第77-78页 |
5.2 竖向空间布局与热环境 | 第78-82页 |
5.2.1 竖向功能热环境分区 | 第78-79页 |
5.2.2 竖向空间的通风体系 | 第79-82页 |
5.2.2.1 采用变截面竖向空间结构 | 第79-81页 |
5.2.2.2 竖向空间顶端预留部分 | 第81-82页 |
5.3 节点空间热环境优化 | 第82-86页 |
5.3.1 减小热损失的入口空间设计 | 第82-84页 |
5.3.1.1 热缓冲门斗的设置 | 第82页 |
5.3.1.2 入口空间界面形式 | 第82-83页 |
5.3.1.3 建筑入口空间平面形式 | 第83-84页 |
5.3.2 系统化设计的庭空间 | 第84-86页 |
5.3.2.1 庭空间方位选择 | 第85页 |
5.3.2.2 避免产生“中和面效应” | 第85-8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六、营造舒适热环境的围护结构低能耗设计策略 | 第87-99页 |
6.1 利于绝热的围护结构体系 | 第87-92页 |
6.1.1 利于绝热的设计方法 | 第87-88页 |
6.1.2 高效保温隔热的外墙设计 | 第88-89页 |
6.1.3“多功能”的建筑屋面设计 | 第89-92页 |
6.1.3.1 采光屋面与遮阳设计 | 第89-91页 |
6.1.3.2 实体屋面设计 | 第91-92页 |
6.2 围护结构的湿度控制 | 第92-95页 |
6.2.1 围护结构吸湿与防湿功能 | 第92页 |
6.2.2 调湿性建筑材料的选择 | 第92-94页 |
6.2.3 防止和控制冷凝的措施 | 第94-95页 |
6.2.2.1 防止和控制表面冷凝 | 第94页 |
6.2.2.2 防止和控制内部冷凝 | 第94-95页 |
6.3 围护结构的通风体系 | 第95-97页 |
6.3.1 通风口的设置 | 第95-96页 |
6.3.1.1 与结构结合设置通风口 | 第95-96页 |
6.3.1.2 与多功能界面结合设置通风口 | 第96页 |
6.3.2 双层通风幕墙结构 | 第96-9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9-101页 |
1.总结 | 第99页 |
2.不足 | 第99-100页 |
3.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