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边坡监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滑坡预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数据挖掘理论在滑坡预测预报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区域及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17-21页 |
2.1 区域地质条件概况 | 第17-18页 |
2.2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18-21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19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19-20页 |
2.2.4 气象及水文条件 | 第20-21页 |
第3章 变形岸坡基本特征 | 第21-28页 |
3.1 岸坡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21-22页 |
3.1.1 岸坡的坡体结构特征 | 第21页 |
3.1.2 岸坡的风化卸荷特征 | 第21页 |
3.1.3 岸坡的岩体结构特征 | 第21-22页 |
3.2 岸坡变形体形态及边界范围 | 第22-23页 |
3.3 岸坡变形体分区变形特征 | 第23-26页 |
3.3.1 Ⅰ区 | 第24页 |
3.3.2 Ⅱ区 | 第24-26页 |
3.3.3 Ⅲ区 | 第26页 |
3.4 岸坡变形体深部变形特征 | 第26-28页 |
第4章 岸坡变形的监测成果分析 | 第28-70页 |
4.1 岸坡变形监测设计 | 第28-32页 |
4.1.1 监测的目的与方法 | 第28页 |
4.1.3 监测点的布置 | 第28-32页 |
4.2 蓄水前监测成果分析 | 第32-34页 |
4.2.1 岸坡错落体1998年以前变形监测成果分析 | 第32页 |
4.2.2 岸坡错落体1998~2009年变形监测成果分析 | 第32-34页 |
4.3 蓄水后坡表变形监测成果分析 | 第34-49页 |
4.3.1 Ⅰ区变形监测分析 | 第34-38页 |
4.3.2 Ⅱ区变形监测分析 | 第38-45页 |
4.3.3 Ⅲ区变形监测分析 | 第45-48页 |
4.3.4 表部变形特征综合分析 | 第48-49页 |
4.4 蓄水后坡体深部变形监测成果分析 | 第49-57页 |
4.4.1 沉降量监测成果分析 | 第50-54页 |
4.4.2 裂缝计监测成果分析 | 第54-55页 |
4.4.3 导线测量监测成果分析 | 第55-57页 |
4.4.4 深部变形特征综合分析 | 第57页 |
4.5 基于监测资料的岸坡变形分析 | 第57-70页 |
4.5.1 岸坡表部与深部变形关系分析 | 第57-59页 |
4.5.2 岸坡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66页 |
4.5.3 岸坡变形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 | 第66-70页 |
第5章 岸坡变形趋势预测研究 | 第70-107页 |
5.1 岸坡变形监测信息的提取 | 第70-76页 |
5.1.1 外界因素影响因子提取 | 第70-74页 |
5.1.2 宏观迹象信息的提取 | 第74-75页 |
5.1.3 位移监测判据信息的提取 | 第75-76页 |
5.2 岸坡变形阶段的判别及预测研究 | 第76-88页 |
5.2.1 外界影响因子判据法 | 第77-85页 |
5.2.2 岸坡变形阶段的定性及定量判据法 | 第85-87页 |
5.2.3 变形阶段的综合信息预报 | 第87-88页 |
5.3 岸坡变形的位移预测研究 | 第88-99页 |
5.3.1 时间序列法原理 | 第88-89页 |
5.3.2 基于时间序列法多因子响应下的岸坡变形位移预测 | 第89-99页 |
5.4 岸坡演化趋势研究 | 第99-107页 |
5.4.1 演化趋势的R/S分析法 | 第99-103页 |
5.4.2 岸坡演化趋势预测 | 第103-10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6.1 结论 | 第107-108页 |
6.2 展望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