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结构理论、计算论文--结构荷载与结构承载力论文

考虑流固耦合作用的充气膜结构风荷载响应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8-20页
    1.1 充气膜结构的发展第8-12页
    1.2 研究的背景和现状第12-16页
        1.2.1 风荷载对膜结构的破坏第12页
        1.2.2 膜结构风致破坏原因及研究工作的复杂性第12-13页
        1.2.3 膜结构抗风方面的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第17-20页
2 关于CFD和CSD的基础理论第20-25页
    2.1 近地面风的特性第20-22页
        2.1.1 平均风第20-21页
        2.1.2 脉动风第21页
        2.1.3 风压系数第21-22页
    2.2 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第22-23页
        2.2.1 建筑物周围流场的黏性与不可压缩性第22页
        2.2.2 黏性不可压缩流体的控制方程第22-23页
    2.3 结构域的控制方程第23-25页
3 流固耦合效应的数值模拟技术第25-33页
    3.1 流体域的数值模拟技术第25-26页
        3.1.1 湍流的描述第25-26页
        3.1.2 流场边界条件第26页
    3.2 网格域的数值模拟技术第26-27页
        3.2.1 结构化网格第27页
        3.2.2 非结构化网格第27页
    3.3 流固耦合求解技术第27-33页
        3.3.1 流固耦合效应的求解方法第27-29页
        3.3.2 流固耦合效应的数值模拟技术第29-31页
        3.3.3 弱耦合求解的基本策略第31-33页
4 流固耦合计算实例及与风洞试验数据的对比第33-39页
    4.1 计算域的设置第33-34页
    4.2 计算实例及与风洞试验数据的对比第34-37页
        4.2.1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设置第34-35页
        4.2.2 计算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的对比第35-37页
    4.3 本章小结第37-39页
5 考虑流固耦合作用的充气膜结构风荷载响应分析第39-71页
    5.1 流体域和结构域计算模型的建立第39页
    5.2 流体域和结构域参数的设置第39-41页
    5.3 充气膜结构在不同风向角下的风荷载响应第41-54页
        5.3.1 充气膜结构在不同风向角下的位移响应第41-44页
        5.3.2 充气膜结构在不同风向角下的风压分布第44-50页
        5.3.3 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随风向角的变化第50-52页
        5.3.4 流场与充气膜结构的相互作用分析第52-54页
    5.4 充气膜结构在不同内压下的风荷载响应第54-60页
        5.4.1 充气膜结构在不同内压下的位移响应第54-57页
        5.4.2 充气膜结构在不同内压下的风压分布第57-59页
        5.4.3 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随内压的变化第59-60页
    5.5 充气膜结构在不同矢跨比下的风荷载响应第60-65页
        5.5.1 充气膜结构在不同矢跨比下的位移分布第60-62页
        5.5.2 充气膜结构在不同矢跨比下的风压分布第62-64页
        5.5.3 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随矢跨比的变化第64-65页
    5.6 充气膜结构在不同长宽比下的风荷载响应第65-69页
        5.6.1 充气膜结构在不同长宽比下的位移分布第65-66页
        5.6.2 充气膜结构在不同长宽比下的风压分布第66-68页
        5.6.3 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随长宽比的变化第68-69页
    5.7 本章小结第69-71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1-75页
    6.1 结论第71-73页
    6.2 研究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致谢第81-83页
附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舒适热环境的严寒地区商业建筑低能耗设计策略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下一篇:基于3S技术的成都主城区绿地系统植物多样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