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 | 第13-15页 |
1.2.2 产品市场势力与分析师预测 | 第15-16页 |
1.2.3 内部控制质量与分析师预测 | 第16-17页 |
1.2.4 研究评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重要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分析师盈余预测概念 | 第21页 |
2.1.2 产品市场势力概念 | 第21-22页 |
2.1.3 内部控制质量概念 | 第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2.2.1 有效市场假说 | 第22-23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3-25页 |
2.2.3 信号传递理论 | 第25页 |
2.2.4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5-27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7-35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27-30页 |
3.1.1 产品市场势力与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 | 第27-28页 |
3.1.2 内部控制质量与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 | 第28-29页 |
3.1.3 产品市场势力和内部控制质量对分析师预测的综合影响 | 第29-30页 |
3.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30-31页 |
3.3 变量的选择及解释 | 第31-34页 |
3.3.1 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 | 第31页 |
3.3.2 产品市场势力 | 第31-32页 |
3.3.3 内部控制质量 | 第32页 |
3.3.4 其他控制变量 | 第32-34页 |
3.4 模型构建 | 第34-35页 |
第4章 实证分析 | 第35-50页 |
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第35-38页 |
4.1.1 描述性统计 | 第35-36页 |
4.1.2 相关性及共线性分析 | 第36-38页 |
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38-45页 |
4.2.1 产品市场势力与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 | 第38-39页 |
4.2.2 内部控制质量与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 | 第39页 |
4.2.3 产品市场势力与内部控制的交互作用 | 第39-44页 |
4.2.4 不同内部控制质量时的产品市场势力与分析师预测关系分析 | 第44-45页 |
4.3 稳健性检验 | 第45-49页 |
4.3.1 重新定义分析师预测准确度和偏差的稳健性检验 | 第45-46页 |
4.3.2 重新定义产品市场势力的稳健性检验 | 第46-48页 |
4.3.3 用迪博指数衡量内部控制质量 | 第48-49页 |
4.4 实证结果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政策建议 | 第50-53页 |
5.1 培养市场体系并建立有效竞争机制 | 第50页 |
5.2 进一步改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 | 第50-51页 |
5.2.1 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披露制度 | 第50-51页 |
5.2.2 企业应增强内部控制建设和内控信息披露的意识 | 第51页 |
5.3 提高分析师预测能力以来促进分析师行业发展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