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 第12页 |
1.1.2 乡村绿道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1.1.3 美丽乡村建设对“宜业”的强调 | 第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6-17页 |
1.3.3 小结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1 文献资料整理与分析 | 第17-18页 |
1.4.2 实地调研及实证研究 | 第18页 |
1.4.3 理论结合实践 | 第18页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8-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研究 | 第20-30页 |
2.1 相关概念综述 | 第20-24页 |
2.1.1“美丽乡村” | 第20页 |
2.1.1.1 概念的提出 | 第20页 |
2.1.1.2“美丽乡村”的定义 | 第20页 |
2.1.2 绿道、乡村绿道 | 第20-23页 |
2.1.2.1 绿道的定义 | 第20-21页 |
2.1.2.2 绿道的分类 | 第21-22页 |
2.1.2.3 乡村绿道的定义 | 第22页 |
2.1.2.4 乡村绿道的特点 | 第22-23页 |
2.1.3 美丽乡村“宜业”策略 | 第23-24页 |
2.1.3.1 概念 | 第23页 |
2.1.3.2 与“宜居”“宜文”“宜游”策略的关系 | 第23-24页 |
2.2 基础理论研究 | 第24-28页 |
2.2.1 城乡统筹理论 | 第24-25页 |
2.2.1.1 理论阐释 | 第24-25页 |
2.2.1.2 城乡统筹理论对乡村绿道的指导意义 | 第25页 |
2.2.2 乡村旅游学理论 | 第25-26页 |
2.2.3 点轴开发理论 | 第26-28页 |
2.2.3.1 理论阐述 | 第26页 |
2.2.3.2 点轴开发理论对乡村绿道的启示 | 第26-28页 |
2.3 基础理论研究启示与总结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浙江省乡村绿道建设调查研究 | 第30-37页 |
3.1 浙江省乡村绿道建设实例 | 第30-35页 |
3.1.1 浙江省德清环莫干山异国风情休闲观光线 | 第30-32页 |
3.1.1.1 项目概况 | 第30-31页 |
3.1.1.2 模式研究 | 第31-32页 |
3.1.1.3 面临问题 | 第32页 |
3.1.2 浙江省富阳新桐乡“烟雨桐洲”精品线 | 第32-35页 |
3.1.2.1 项目概况 | 第32-33页 |
3.1.2.2 模式研究 | 第33-34页 |
3.1.2.3 面临问题 | 第34-35页 |
3.2 宜业策略下浙江省乡村绿道建设经验借鉴 | 第35页 |
3.2.1 注意引入优势产业拉动乡村本土产业 | 第35页 |
3.2.2 乡土特色发掘与景观节点设计相衔接 | 第35页 |
3.3 宜业策略下浙江省乡村绿道建设面临挑战 | 第35-36页 |
3.3.1 建设路线与产业发展脱节 | 第36页 |
3.3.2 宣传营销手段不到位 | 第36页 |
3.3.3 景观同质化现象普遍 | 第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宜业”策略下的乡村绿道设计内容及构成 | 第37-48页 |
4.1“宜业”景观要素 | 第37-38页 |
4.2 乡村产业类型梳理 | 第38-39页 |
4.3“宜业”策略下乡村产业发展途径 | 第39-41页 |
4.3.1 模式概况 | 第39-40页 |
4.3.2 设计重点 | 第40-41页 |
4.3.2.1 路径提升与特色产业集聚 | 第40页 |
4.3.2.2 服务优化与体验经济开发 | 第40-41页 |
4.3.2.3 层次规划和网状结构拓展 | 第41页 |
4.4“宜业”策略下乡村绿道设计途径 | 第41-46页 |
4.4.1 前期分析与调研 | 第41页 |
4.4.2 拟定设计思路、设计目标和设计定位 | 第41-42页 |
4.4.3 选线规划 | 第42页 |
4.4.4 布局设计 | 第42-43页 |
4.4.5 专项规划 | 第43-45页 |
4.4.5.1 绿廊系统规划 | 第43-44页 |
4.4.5.2 游径系统规划 | 第44-45页 |
4.4.5.3 基础设施规划 | 第45页 |
4.4.5.4 服务设施规划 | 第45页 |
4.4.6 构建产品开发体系 | 第45-46页 |
4.4.7 制定营销战略 | 第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5 义乌市上溪镇乡村绿道设计案例研究 | 第48-69页 |
5.1 上位规划对上溪镇产业发展的要求 | 第48-50页 |
5.1.1 义乌市域总体规划(2013-2030 年) | 第48页 |
5.1.2 义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 年) | 第48-49页 |
5.1.3 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 年) | 第49页 |
5.1.4 小结 | 第49-50页 |
5.2 义乌市上溪镇现状概况 | 第50-53页 |
5.2.1 地理环境优越 | 第50页 |
5.2.2 景观资源丰裕 | 第50-51页 |
5.2.3 人文资源厚重 | 第51页 |
5.2.4 社会经济稳健 | 第51页 |
5.2.5 村庄特色突出 | 第51-52页 |
5.2.6 不足之处 | 第52-53页 |
5.2.6.1 发展理念陈旧 | 第52页 |
5.2.6.2 基础建设薄弱 | 第52页 |
5.2.6.3 绿道周边资源分散 | 第52-53页 |
5.3 宜业景观资源梳理 | 第53页 |
5.4 设计思路 | 第53-55页 |
5.4.1 设计主题 | 第53-54页 |
5.4.2 设计思路 | 第54-55页 |
5.4.2.1 串联沟通各类节点,促进产业联动发展 | 第54页 |
5.4.2.2 发挥生态隔离功能,充分利用已有交通体系 | 第54页 |
5.4.2.3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 第54-55页 |
5.4.3 设计目标 | 第55页 |
5.5 总体设计 | 第55-60页 |
5.5.1 线路规划 | 第55-58页 |
5.5.1.1 组成要素分析 | 第55-56页 |
5.5.1.2 线状要素分析 | 第56-58页 |
5.5.2 布局设计 | 第58页 |
5.5.3 节点设计 | 第58-60页 |
5.5.3.1 体现乡土生态本底 | 第59页 |
5.5.3.2 营造乡村旅游氛围 | 第59页 |
5.5.3.3 展示乡村原有文化 | 第59-60页 |
5.6 专项设计 | 第60-66页 |
5.6.1 道路系统规划 | 第60-62页 |
5.6.1.1 绿道类型划分 | 第60-62页 |
5.6.1.2 游径路线设计 | 第62页 |
5.6.2 服务设施规划 | 第62-65页 |
5.6.2.1 驿站 | 第62-64页 |
5.6.2.2 停车场 | 第64-65页 |
5.6.2.3 照明设施 | 第65页 |
5.6.3 标识系统规划 | 第65-66页 |
5.6.3.1 LOGO设计 | 第65-66页 |
5.6.3.2 标识牌设计 | 第66页 |
5.7 产业开发 | 第66-67页 |
5.7.1 农业产业开发 | 第66-67页 |
5.7.2 文化产业开发 | 第67页 |
5.7.3 旅游产业发展 | 第67页 |
5.8 营销策略规划 | 第67-68页 |
5.8.1 自然环境评估与人文资源利用 | 第68页 |
5.8.2 村庄形象树立和绿色产品包装 | 第68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6 总结与不足 | 第69-71页 |
6.1 总结与结论 | 第69-70页 |
6.2 论文的不足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