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机车工程论文--动车、动车组(动力列车)论文

中国标准动车组轮轴载荷谱与应力谱的试验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2-18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现状第12-16页
        1.2.1 测力轮对发展现状第12-14页
        1.2.2 载荷识别发展现状第14-15页
        1.2.3 载荷谱发展现状第15-16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6-18页
2 基于连续测量理论的测力轮对理论研究第18-44页
    2.1 有限元仿真确定垂横向载荷识别点第18-23页
        2.1.1 轮对模型的建立第18页
        2.1.2 载荷约束与应力分布第18-19页
        2.1.3 轮对辐板以及辐板孔贴片位置的选择第19-23页
    2.2 有限元仿真确定车轴大应力测点断面第23-24页
    2.3 打孔后车轮静强度及疲劳强度评估第24-29页
        2.3.1 载荷工况第24-25页
        2.3.2 车轮应力计算结果与强度评价第25-29页
    2.4 测力轮对连续测量原理第29-42页
        2.4.1 影响电桥测试精度的诱因第29-30页
        2.4.2 测力轮对桥路测试原理第30-31页
        2.4.3 测力轮对轮轴贴片方案第31-37页
        2.4.4 测力轮对桥路输出特性分析研究第37-42页
    2.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3 测力轮对及其关键部件加工方案第44-56页
    3.1 测力轮对加工制作方案第44-46页
        3.1.1 测力轮对轴端与穿线孔加工方案第44-45页
        3.1.2 测力轮对贴片、布线、组桥第45-46页
    3.2 测力轮对轴承后挡圈加工后静强度及疲劳强度分析第46-54页
        3.2.1 轴承后挡圈开槽加工第46页
        3.2.2 轴承后挡圈压装过程仿真第46-47页
        3.2.3 轴承后挡圈压装过程实测第47-54页
    3.3 本章小结第54-56页
4 静态标定试验及应力-载荷传递系数求取第56-82页
    4.1 测力轮对静态标定试验第56-60页
        4.1.1 测力轮对标定方案第56-57页
        4.1.2 静态标定试验台第57页
        4.1.3 标定试验过程第57-60页
    4.2 数据处理与应力-载荷传递系数求取第60-80页
        4.2.1 横向载荷识别点的验证第60-61页
        4.2.2 应力-载荷(垂向)传递系数第61-69页
        4.2.3 应力-载荷(横向)传递系数第69-74页
        4.2.4 应力-载荷(纵向)传递系数第74-75页
        4.2.5 不同方向加载的相互影响分析第75-80页
    4.3 本章小结第80-82页
5 大西高速客专线路实测及数据处理第82-106页
    5.1 试验项目及试验运行状况第82-85页
        5.1.1 测试车辆及轮对布置第82-83页
        5.1.2 试验运行状况第83-85页
    5.2 数据采集系统与数据处理第85-88页
        5.2.1 数据采集系统第85页
        5.2.2 数据前处理流程第85-87页
        5.2.3 路况识别信号处理第87-88页
    5.3 轮轴动应力实测信号时间历程分析第88-94页
        5.3.1 启动和制动工况第88-89页
        5.3.2 直、曲线工况第89-94页
    5.4 轮对载荷谱的编制第94-105页
        5.4.1 实测信号载荷识别与谱系编制分析第94-95页
        5.4.2 不同速度级下直线工况载荷谱第95-97页
        5.4.3 不同速度级下曲线工况载荷谱第97-101页
        5.4.4 大西客运试验专线全程载荷谱第101-105页
    5.5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6 车轴疲劳强度评估第106-112页
    6.1 基于线路实测数据的测力轮对车轴测点疲劳强度校核第106-110页
        6.1.1 雨流计数法编制车轴断面弯矩测点一维应力谱第106-108页
        6.1.2 车轴寿命计算与强度校核第108-110页
    6.2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12-114页
    7.1 结论第112-113页
    7.2 展望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6页
附录A第116-118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8-122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地铁隧道内弹性长枕轨道动力学行为与减振效果研究
下一篇: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负荷过程仿真及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