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词 | 第10-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微生物对尼古丁的代谢 | 第15-21页 |
1.1.1 尼古丁的危害 | 第15页 |
1.1.2 微生物代谢尼古丁的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2 尼古丁代谢的调控因子介绍 | 第21-23页 |
1.3 原核生物中调控因子概述 | 第23-29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恶臭假单胞菌S16尼古丁代谢途径中马来酸异构酶的功能及性质研究 | 第31-47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5页 |
2.3.1 马来酸异构酶(Pp-Iso)基因的克隆 | 第35-37页 |
2.3.2 Pp-Iso外源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37-38页 |
2.3.3 Pp-Iso的分离纯化 | 第38-40页 |
2.3.4 Pp-Iso的功能研究 | 第40-42页 |
2.3.5 Pp-Iso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42-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恶臭假单胞菌S16中 3-琥珀酰吡啶羟化酶复合体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 第47-77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7-54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8-5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4-75页 |
3.3.1 推测负责SP羟化的酶 | 第54-57页 |
3.3.2 SpmABC参与尼古丁代谢的验证 | 第57-59页 |
3.3.3 spmABC的体内失活及功能鉴定 | 第59-64页 |
3.3.4 在大肠杆菌中验证SpmABC的功能 | 第64-67页 |
3.3.5 在假单胞菌中验证SpmABC的功能 | 第67-7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四章 恶臭假单胞菌S16尼古丁代谢关键调控元件的分析及功能研究 | 第77-127页 |
4.1 引言 | 第7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7-88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77-78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78-8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8-125页 |
4.3.1 转录结构分析 | 第88-90页 |
4.3.2 5′RACE确定转录起始位点 | 第90-93页 |
4.3.3 启动子活性分析 | 第93-96页 |
4.3.4 寻找nic2基因簇的调控蛋白 | 第96-102页 |
4.3.5 NicR2的功能鉴定 | 第102-110页 |
4.3.6 NicR2的分离纯化 | 第110-120页 |
4.3.7 NicR2结合位点的确定 | 第120-122页 |
4.3.8 NicR2效应物的确定 | 第122-12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五章 恶臭假单胞菌S16尼古丁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 | 第127-157页 |
5.1 引言 | 第127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27-130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127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127-13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30-156页 |
5.3.1. NicR2与DNA结合比例的研究 | 第130-132页 |
5.3.2. NicR2协同结合DNA的研究 | 第132-135页 |
5.3.3. 研究反向重复序列IR在NicR2协同结合中的作用 | 第135-137页 |
5.3.4. NicR2与IR半位点(half-site)结合的研究 | 第137-144页 |
5.3.5. 检测NicR2多聚体的存在 | 第144-147页 |
5.3.6. 推测NicR2与DNA结合的模型 | 第147-154页 |
5.3.7. 恶臭假单胞菌S16中尼古丁代谢和恶臭假单胞菌KT2440中尼古丁酸代谢过程中调控系统的异同 | 第154-1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57-159页 |
创新点 | 第159-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76页 |
附录1 菌株和质粒 | 第176-180页 |
附录2 实验仪器 | 第180-182页 |
附录3 试剂 | 第182-184页 |
附录4 引物 | 第184-197页 |
附录5 标准曲线 | 第197-201页 |
致谢 | 第201-203页 |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专利申请情况 | 第203-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