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2-17页 |
1 绪论 | 第17-42页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7-19页 |
1.2 水平管内流动沸腾特性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1.2.1 水平管内的流动沸腾实验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2 管内换热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3 自然循环系统流动传热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1.4 自然循环流动沸腾不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29-32页 |
1.5 自然循环流动沸腾调控研究现状 | 第32-37页 |
1.6 现有的研究基础 | 第37-39页 |
1.7 课题来源 | 第39页 |
1.8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1.9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2 自然循环水平蒸发段可视化实验台 | 第42-52页 |
2.1 实验系统组成 | 第42-46页 |
2.1.1 实验系统回路 | 第42-45页 |
2.1.2 实验段布置及可视化实现 | 第45-46页 |
2.2 实验系统热平衡分析 | 第46-48页 |
2.3 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 第48-49页 |
2.4 流型识别 | 第49-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3 不同浸润性表面的制备和表征 | 第52-61页 |
3.1 不同浸润性表面的制备 | 第52-54页 |
3.1.1 铜管的预处理 | 第52-53页 |
3.1.2 制备过程 | 第53-54页 |
3.2 不同浸润性表面的表征 | 第54-60页 |
3.2.1 接触角 | 第54-55页 |
3.2.2 表面形貌表征 | 第55-57页 |
3.2.3 表面粗糙度表征 | 第57-6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蒸发段内流动沸腾传热可视化研究 | 第61-83页 |
4.1 蒸发段内气液分层流动特征 | 第61-65页 |
4.1.1 管内流型变化 | 第61-63页 |
4.1.2 管内温度分布 | 第63-65页 |
4.2 动态不稳定性 | 第65-67页 |
4.2.1 压降型不稳定性 | 第65-66页 |
4.2.2 流型变化型不稳定性 | 第66-67页 |
4.3 修正的传热模型 | 第67-70页 |
4.4 不同加热功率的影响 | 第70-82页 |
4.4.1 对管内流型变化和蒸发段温度的影响 | 第70-76页 |
4.4.2 对流动不稳定性的影响 | 第76-79页 |
4.4.3 对传热预测模型的影响 | 第79-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5 不同浸润性改性蒸发段内表面对流动沸腾换热的影响 | 第83-104页 |
5.1 超亲水修饰表面对蒸发段内流动沸腾特性的影响 | 第83-97页 |
5.1.1 蒸发段内温度分布 | 第84-88页 |
5.1.2 流动不稳定性 | 第88-93页 |
5.1.3 管内流型转变 | 第93-96页 |
5.1.4 蒸发段内换热强化 | 第96-97页 |
5.2 不同浸润性表面修饰结果 | 第97-102页 |
5.2.1 蒸发段内温度分布 | 第98-99页 |
5.2.2 不同浸润性表面的不同强化效果 | 第99-10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6 蒸发段内表面不同区域改性对流动沸腾换热的影响 | 第104-115页 |
6.1 不同修饰区域对蒸发段换热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6.1.1 温度分布 | 第105-106页 |
6.1.2 管内换热系数 | 第106-107页 |
6.2 局部修饰对蒸发段不同区域流动沸腾特性的影响 | 第107-110页 |
6.3 不同加热功率时的情况 | 第110-11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5-118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15-117页 |
7.2 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1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31-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