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术语符号对照表 | 第16-21页 |
1 绪论 | 第21-40页 |
1.1 引言 | 第21页 |
1.2 我国城市城市固废处置现状 | 第21-22页 |
1.3 我国城市可燃固废组成及特点 | 第22-23页 |
1.4 我国城市可燃固废分类收集推广现状 | 第23-24页 |
1.5 城市生活垃圾热处置新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4-36页 |
1.5.1 可燃固废热解技术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1.5.1.1 国外可燃固废热解商业技术发展现状 | 第25-27页 |
1.5.1.2 我国可燃固废热解技术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1.5.2 可燃固废气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29-36页 |
1.5.2.1 可燃固废气化产气技术 | 第30-32页 |
1.5.2.2 可燃固废控氧燃烧(两步氧化法)技术 | 第32-36页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40页 |
1.6.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6-38页 |
1.6.2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38-40页 |
2 生物质类和塑料类废弃物共热解过程交互作用的机理研究 | 第40-53页 |
2.1 引言 | 第40-41页 |
2.2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42页 |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2-52页 |
2.3.1 几个热解特征参数定义 | 第42-43页 |
2.3.2 纸巾、包菜、塑料单组分热解行为分析 | 第43-46页 |
2.3.3 相同升温速率下纸巾和不同塑料共热解行为分析 | 第46-48页 |
2.3.4 不同升温速率下纸巾、包菜和塑料共热解行为分析 | 第48-50页 |
2.3.5 混合热解动力学分析 | 第50-52页 |
2.4 结论 | 第52-53页 |
3 可燃固体废弃物热解能耗分析和评价 | 第53-72页 |
3.1 引言 | 第53-54页 |
3.2 可燃固废热解能耗分析及热工性能评价 | 第54-60页 |
3.2.1 单组分可燃固废热解能耗计算方法 | 第54-55页 |
3.2.1.1 单组分可燃固废热解能耗计算 | 第54页 |
3.2.1.2 实际单组分可燃固废热解能耗计算 | 第54-55页 |
3.2.2 城市生活固废热解分能耗计算方法 | 第55-56页 |
3.2.3 热解产物能量分布计算方法 | 第56-58页 |
3.2.4 可燃固废自热解工艺系统分析 | 第58-60页 |
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0-70页 |
3.3.1 单组分可燃固废热解吸热量的DSC分析 | 第60-62页 |
3.3.2 实际单组分可燃固废热解能耗计算 | 第62-65页 |
3.3.3 可燃固废热解产物能量分布计算分析 | 第65页 |
3.3.4 水分对单组分可燃固废热解能耗比的影响 | 第65-67页 |
3.3.5 城市可燃固废自热式热解工艺热平衡计算 | 第67-70页 |
3.3.5.1 热解产碳热量分布估算 | 第67-68页 |
3.3.5.2 实际混合城市可燃固废的热解能耗分析 | 第68-69页 |
3.3.5.3 自热式热解能量平衡计算 | 第69-70页 |
3.4 结论 | 第70-72页 |
4 可燃固体废弃物达到最优气化条件的水分和灰分限制模拟研究 | 第72-85页 |
4.1 引言 | 第72-73页 |
4.2 模拟模型 | 第73-76页 |
4.2.1 碳临界气化的概念 | 第73-74页 |
4.2.2 气化平衡模型 | 第74-75页 |
4.2.3 可燃固废燃料特性 | 第75-76页 |
4.2.4 气化效果评价 | 第76页 |
4.3 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76-84页 |
4.3.1 水分对可燃固废最佳气化的影响 | 第76-78页 |
4.3.2 可燃固废最佳自气化条件下的水分和灰分控制 | 第78-82页 |
4.3.2.1 不同最佳气化温度的水分和灰分控制 | 第78-80页 |
4.3.2.2 不同化学成分可燃固废碳临界气化时的水分和灰分控制 | 第80-81页 |
4.3.2.3 预热空气温度对可燃固废碳临界气化的水分和灰分控制影响 | 第81-82页 |
4.3.3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82-83页 |
4.3.4 可燃固废预干燥预处理所需能量估计 | 第83-84页 |
4.4 结论 | 第84-85页 |
5 基于我国城市固废湿物理成分的简单热值预测方法 | 第85-102页 |
5.1 城市固废热值预测方法发展概述 | 第85-87页 |
5.2 样品材料及方法 | 第87-91页 |
5.2.1. 低位热值经验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87-88页 |
5.2.2 干净废弃物样品的热值及氢含量测量 | 第88页 |
5.2.3 厨余、可燃物、无机物对城市可燃固废热值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88-89页 |
5.2.3.1 实验样品 | 第88页 |
5.2.3.2 实验设计 | 第88-89页 |
5.2.3.3 测试方法 | 第89页 |
5.2.4. 城市可燃固废的水分测试 | 第89-90页 |
5.2.4.1 实验样品 | 第89页 |
5.2.4.2 测试方法 | 第89-90页 |
5.2.5 预测模型评价 | 第90-91页 |
5.2.5.1 城市可燃固废数据收集 | 第90页 |
5.2.5.2 热值预测效果评价方法 | 第90-91页 |
5.3 结果及讨论 | 第91-100页 |
5.3.1 干净废弃物的热值及氢含量测量结果 | 第91-92页 |
5.3.2 厨余、可燃物以及无机物对可燃废弃物的热值影响 | 第92-93页 |
5.3.3 各种实际固体废弃物的水分测量 | 第93-94页 |
5.3.4 基于“湿基”成分的热值预测模型建立 | 第94-98页 |
5.3.5 热值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评价 | 第98-100页 |
5.3.6 预测模型的局限性 | 第100页 |
5.4 结论 | 第100-102页 |
6 全文总结 | 第102-106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02-104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104-105页 |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6页 |
作者简历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