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无机化学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碳和硅)及其化合物论文--碳C论文

富勒烯C60与二维材料杂化结构制备及其在催化和储能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49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C_(60)的结构及性质第14-23页
        1.2.1 C_(60)的结构第14页
        1.2.2 C_(60)的化学性质及反应第14-17页
        1.2.3 C_(60)的表征手段第17-21页
        1.2.4 C_(60)及衍生物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第21-23页
    1.3 C_(60)与石墨烯杂化结构及应用第23-31页
        1.3.1 石墨烯结构与性质第23-24页
        1.3.2 石墨烯的化学修饰第24-28页
        1.3.3 C_(60)与石墨烯杂化结构的合成及性质第28-31页
    1.4 C_(60)与类石墨烯无机二维材料杂化结构及应用第31-32页
        1.4.1 概述第31页
        1.4.2 MoS_2与C_(60)杂化结构第31-32页
    1.5 石墨烯及类石墨烯二维材料合成方法第32-34页
        1.5.1 溶液法第32页
        1.5.2 机械剥离法第32页
        1.5.3 水热法第32-33页
        1.5.4 CVD法第33页
        1.5.5 固相机械化学法第33-34页
    1.6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49页
第二章 通过碳碳单键直接连接的石墨烯-C_(60)杂化结构的合成及在氧气还原反应中的应用第49-65页
    2.1 前言第49-50页
    2.2 实验部分第50-51页
        2.2.1 试剂与原料第50页
        2.2.2 C_(60)-石墨烯杂化结构的制备第50页
        2.2.3 C_(60)-石墨烯杂化结构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0-51页
        2.2.4 C_(60)-石墨烯杂化结构的测试与表征第5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1-62页
        2.3.1 C_(60)-石墨烯杂化结构的制备第51-52页
        2.3.2 富勒烯C_(60)-石墨烯杂化结构的光谱表征第52-59页
        2.3.3 C_(60)-石墨烯杂化结构的形貌表征第59-60页
        2.3.4 C_(60)-石墨烯杂化结构作为催化剂应用于氧气还原反应第60-62页
    2.4 本章小结第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第三章 基于C_(60)@ZIF-8前驱体合成C_(60)嵌入式氮掺杂微孔碳材料及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第65-87页
    3.1 引言第65-66页
    3.2 实验材料第66页
    3.3 实验仪器第66-67页
    3.4 实验步骤第67-68页
        3.4.1 制备C_(60)@ZIF-8前体第67页
        3.4.2 C_(60)@N-MPC的制备第67-68页
        3.4.3 电化学性能表征第68页
    3.5 结果与讨论第68-81页
        3.5.1 C_(60)@ZIF-8的形貌表征和光谱表征第69-72页
        3.5.2 C_(60)@N-MPC的形貌表征和光谱表征第72-77页
        3.5.3 C_(60)@N-MPC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的性能第77-81页
    3.6 本章小结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7页
第四章 MoS_2-C_(60)范德华异质结杂化结构的合成及其在光催化分解水产氢中的应用第87-107页
    4.1 引言第87-89页
    4.2 实验部分第89-90页
        4.2.1 实验材料第89页
        4.2.2 MoS_2-C_(60)杂化结构的制备第89页
        4.2.3 实验表征第89-90页
        4.2.4 光催化产氢测试第90页
    4.3 分析和讨论第90-102页
        4.3.1 MoS_2-C_(60)杂化结构的形貌表征第90-93页
        4.3.2 MoS_2-C_(60)杂化结构的光谱表征第93-97页
        4.3.3 MoS_2-C_(60)杂化结构的能带结构分析第97-99页
        4.3.4 MoS_2-C_(60)杂化结构的光催化产氢性能研究第99-102页
    4.4 本章总结第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7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07-111页
    5.1 全文总结第107-108页
    5.2 展望第108-111页
致谢第111-113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发展可极化偶极—偶极作用模型快速模拟氢键、堆积、T型和X-H…π作用
下一篇:温度敏感性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铜离子吸附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