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温度敏感性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铜离子吸附中的应用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前言第14-16页
2 文献综述第16-40页
    2.1 重金属污染及治理第16-21页
        2.1.1 重金属的来源与危害第16-17页
        2.1.2 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方法第17-21页
    2.2 水凝胶第21-23页
        2.2.1 水凝胶的定义第21-22页
        2.2.2 水凝胶的分类第22-23页
    2.3 水凝胶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第23-30页
        2.3.1 水凝胶吸附重金属离子概况第23-26页
        2.3.2 水凝胶吸附剂的优势第26-28页
        2.3.3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吸附剂第28-30页
    2.4 小角散射表征水凝胶结构第30-37页
        2.4.1 聚合物溶液散射理论第31-33页
        2.4.2 分形维数第33-35页
        2.4.3 凝胶散射理论第35-37页
    2.5 课题的提出第37-40页
3 二元共聚的温敏水凝胶制备及性能研究第40-58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实验部分第40-44页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0-41页
        3.2.2 二元共聚水凝胶的制备第41页
        3.2.3 二元共聚水凝胶的表征第41-4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4-57页
        3.3.1 水凝胶化学组成与透明度测定第44-46页
        3.3.2 水凝胶的溶胀动力学曲线第46-49页
        3.3.3 水凝胶相转变温度的测定第49-53页
        3.3.4 水凝胶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第53-55页
        3.3.5 水凝胶的压缩性能第55-57页
    3.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4 pH/温度双重响应性水凝胶及其铜离子吸附性能第58-78页
    4.1 引言第58页
    4.2 实验部分第58-61页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58页
        4.2.2 三元共聚水凝胶的制备第58-59页
        4.2.3 三元共聚水凝胶的表征第59-6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1-76页
        4.3.1 水凝胶的制备与红外分析第61-62页
        4.3.2 水凝胶的体积相转变第62-64页
        4.3.3 Cu~(2+)吸附等温线第64-67页
        4.3.4 Cu~(2+)吸附动力学第67-69页
        4.3.5 温度和pH对Cu~(2+)吸附的影响第69-70页
        4.3.6 水凝胶表面形貌与内部结构分析第70-74页
        4.3.7 水凝胶的再生及吸附剂循环使用第74-76页
    4.4 本章小结第76-78页
5 温敏水凝胶对重金属离子的选择吸附第78-96页
    5.1 引言第78-79页
    5.2 实验部分第79-82页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79页
        5.2.2 氧化石墨烯的合成第79-80页
        5.2.3 GO/P(NIPAM-Ⅵ)水凝胶的制备第80页
        5.2.4 GO/P(NIPAM-Ⅵ)水凝胶的表征第80-8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2-95页
        5.3.1 FTIR与DSC分析第82-83页
        5.3.2 溶胀与退溶胀性能第83-85页
        5.3.3 水凝胶的压缩性能第85页
        5.3.4 水凝胶对Cu~(2+)的吸附性能第85-91页
        5.3.5 水凝胶对重金属离子的竞争吸附第91-94页
        5.3.6 水凝胶的脱附再生和循环使用第94-95页
    5.4 本章小结第95-96页
6 热致物理水凝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与识别第96-120页
    6.1 引言第96-97页
    6.2 实验部分第97-100页
        6.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97页
        6.2.2 三元共聚物的合成第97页
        6.2.3 共聚物的测试与表征第97-100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00-118页
        6.3.1 共聚物的制备与表征第100-101页
        6.3.2 温度诱导的相转变行为第101-104页
        6.3.3 pH值对相转变行为的影响第104-106页
        6.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106-109页
        6.3.5 Cu~(2+)浓度和重金属离子种类对相转变温度的影响第109-110页
        6.3.6 共聚物吸附性能的影响因素第110-113页
        6.3.7 共聚物的再生及吸附剂循环使用第113-115页
        6.3.8 物理凝胶微观结构分析第115-118页
    6.4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7 结论第120-122页
    7.1 主要结论第120-121页
    7.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8页
作者简介第138-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富勒烯C60与二维材料杂化结构制备及其在催化和储能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金基多组成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及其催化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