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学科对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策略研究--以《政治生活》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 第9-12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2、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关于公共参与的综述 | 第12-15页 |
2、关于公共参与素养的综述 | 第15-16页 |
3、关于思想政治学科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综述 | 第16-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8-19页 |
2、问卷调查法 | 第19页 |
3、案例分析法 | 第19页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1、创新之处 | 第19页 |
2、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一、思想政治学科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概述 | 第20-28页 |
(一)公共参与素养的基本内涵 | 第20-21页 |
1、公共参与的意识 | 第21页 |
2、公共参与的知识 | 第21页 |
3、公共参与的实践 | 第21页 |
4、公共参与的能力 | 第21页 |
(二)公共参与素养的主要特征 | 第21-22页 |
1、广泛性 | 第22页 |
2、能动性 | 第22页 |
3、法制性 | 第22页 |
(三)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理论依据和思想资源 | 第22-25页 |
1、理论依据 | 第23-24页 |
2、思想资源 | 第24-25页 |
(四)思想政治学科与公共参与素养的契合点 | 第25-26页 |
(五)思想政治学科对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意义 | 第26-28页 |
二、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现状 | 第28-37页 |
(一)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总体不足 | 第28-29页 |
1、公共参与的意识淡薄 | 第28页 |
2、公共参与的知识欠缺 | 第28页 |
3、公共参与的实践匮乏 | 第28-29页 |
4、公共参与的能力不强 | 第29页 |
(二)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不足的原因 | 第29-37页 |
1、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功利化 | 第30-32页 |
2、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渠道单一化 | 第32-34页 |
3、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评价片面化 | 第34-37页 |
三、思想政治学科加强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对策 | 第37-49页 |
(一)改革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公共参与知识 | 第37-43页 |
1、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 | 第37-38页 |
2、创新主体参与的教学范式 | 第38-41页 |
3、选择促进发展的教学素材 | 第41-42页 |
4、构建功能强大的教学平台 | 第42-43页 |
(二)完善评价体系,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 第43-45页 |
1、建立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 | 第43-44页 |
2、注重评价公共参与的意识 | 第44-45页 |
(三)加强综合实践,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 | 第45-49页 |
1、开展研究性学习 | 第45-46页 |
2、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 第46-47页 |
3、倡导社团活动与志愿服务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