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工程材料一般性问题论文

基于PDMS与炭黑的超疏水涂层的制备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4页
    1.1 荷叶效应和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现象第8-11页
    1.2 表面浸润性能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1-16页
        1.2.1 接触角及Young氏方程第12-13页
        1.2.2 前进角、后退角与接触角滞后第13-14页
        1.2.3 滚动角第14页
        1.2.4 接触角模型理论第14-16页
    1.3 超疏水表面的构筑方法第16-20页
        1.3.1 化学气相沉积法第16-17页
        1.3.2 相分离法第17-18页
        1.3.3 模板法第18页
        1.3.4 溶胶凝胶法第18-19页
        1.3.5 刻蚀法第19-20页
    1.4 超疏水表面的应用前景第20-23页
        1.4.1 生物医学第21页
        1.4.2 建筑领域第21页
        1.4.3 日用品与包装第21-22页
        1.4.4 服装领域第22页
        1.4.5 交通运输工具第22页
        1.4.6 液体传输第22-23页
    1.5 本文的选题思路第23-24页
第二章 旋涂辅助法制备超疏水表面第24-38页
    2.1 引言第24-25页
    2.2 实验部分第25-28页
        2.2.1 实验仪器、试剂和材料第25页
        2.2.2 玻璃基底的清洗和炭黑薄膜的制备第25-26页
        2.2.3 PDMS溶液的制备第26页
        2.2.4 无PDMS缓冲层的超疏水涂层制备第26页
        2.2.5 加入PDMS缓冲层的超疏水涂层的制备第26-27页
        2.2.6 实验的表征方法第27-28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8-37页
        2.3.1 炭黑表面的微观形貌及疏水性第28-29页
        2.3.2 有无缓冲层的样品形貌和超疏水性对比第29-31页
        2.3.3 不同稀释度和甩胶参数对样品形貌和超疏水性的影响第31-33页
        2.3.4 样品对液滴的黏滞力测试和样品的自清洁性测试第33-34页
        2.3.5 耐酸碱性第34页
        2.3.6 机械稳定性第34-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压力辅助法制备超疏水表面第38-48页
    3.1 引言第38页
    3.2 实验部分第38-39页
        3.2.1 实验仪器、试剂和材料第38-39页
        3.2.2 玻璃基底的清洗及甩胶第39页
        3.2.3 炭黑的沉积和压力辅助法制备超疏水表面第39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9-47页
        3.3.1 甩胶参数实验结果的影响第39-40页
        3.3.2 砝码的重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第40-42页
        3.3.3 超疏水性和自清洁性第42-43页
        3.3.4 耐酸碱性测试第43页
        3.3.5 机械稳定性第43-46页
        3.3.6 两种制备方法的机械稳定性对比分析第46-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第48-50页
    4.1 总结第48-49页
    4.2 展望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5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西省煤矿安全生产政府监管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于硅纳米线阵列的光电化学响应改性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