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纳米粒子的配体—核酸大分子相互作用荧光分析方法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主要中英文名词及英文缩写第10-16页
第1章 绪论第16-42页
    1.1 小分子配体概述第16-17页
    1.2 小分子配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第17-24页
        1.2.1 小分子配体-血浆蛋白质相互作用第17-18页
        1.2.2 小分子配体-酶相互作用第18页
        1.2.3 小分子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第18-19页
        1.2.4 小分子配体-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相互作用第19-22页
        1.2.5 小分子配体-核糖核酸分子相互作用第22-24页
    1.3 本研究相关纳米粒子简介第24-32页
        1.3.1 贵金属相关纳米粒子第24-26页
        1.3.2 量子点第26-29页
        1.3.3 纳米片层材料第29-32页
    1.4 荧光分析法概述第32-35页
        1.4.1 直接测定荧光法第32页
        1.4.2 荧光猝灭或增强法第32-33页
        1.4.3 比率荧光法第33-34页
        1.4.4 能量转移荧光分析法第34页
        1.4.5 荧光偏振/各向异性分析法第34-35页
        1.4.6 其他荧光分析法第35页
    1.5 HIV-1多肽与RNA简介第35-39页
        1.5.1 艾滋病介绍第35-36页
        1.5.2 HIV-1反式激活因子第36-37页
        1.5.3 HIV-1多肽-RNA相互作用拮抗剂第37-39页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第39-42页
第2章 荧光配体ICR 191与HIV TAR RNA相互作用探究第42-60页
    2.1 引言第42-43页
    2.2 实验部分第43-46页
        2.2.1 实验试剂第43页
        2.2.2 实验仪器第43页
        2.2.3 荧光光谱测定分析第43-45页
        2.2.4 圆二色光谱测定分析第45-46页
        2.2.5 质谱测定分析第46页
        2.2.6 分子对接模拟第4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6-58页
        2.3.0 荧光配体ICR 191激发与发射光谱第46-47页
        2.3.1 ICR 191与TAR RNA结合分析第47-49页
        2.3.2 Tat多肽及新霉素B荧光取代分析第49-51页
        2.3.3 圆二色光谱法确证ICR 191-TAR RNA相互作用第51-52页
        2.3.4 质谱法确证ICR 191-TAR RNA相互作用第52-53页
        2.3.5 模拟分子对接理论验证ICR 191-TAR RNA相互作用第53-54页
        2.3.6 使用ICR 191为荧光指示剂初步建立Tat拮抗剂荧光筛选模型第54-58页
    2.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3章 以半导体量子点为参比比率荧光法研究ICR 191-RRE RNA相互作用第60-78页
    3.1 引言第60-61页
    3.2 实验部分第61-65页
        3.2.1 实验试剂第61页
        3.2.2 实验仪器第61页
        3.2.3 QD@SiO_2的合成第61-62页
        3.2.4 紫外光谱测定分析第62页
        3.2.5 荧光光谱测定分析第62-65页
        3.2.6 圆二色光谱测定分析第65页
        3.2.7 质谱测定分析第6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5-76页
        3.3.1 ICR 191与QD@SiO_2之间荧光干扰试验第65-69页
        3.3.2 ICR 191与RRE RNA结合分析第69-70页
        3.3.3 Rev多肽荧光取代分析第70-72页
        3.3.4 圆二色光谱及质谱测定分析第72-73页
        3.3.5 使用ICR 191为荧光指示剂评价其他药物与RRE RNA相互作用第73-76页
    3.4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4章 应用DNA保护荧光银纳米簇研究米托蒽醌-HIV-1 RNA相互作用第78-92页
    4.1 引言第78-79页
    4.2 实验部分第79-82页
        4.2.1 实验试剂第79页
        4.2.2 实验仪器第79页
        4.2.3 AgNCs制备第79-80页
        4.2.4 紫外光谱测定分析第80页
        4.2.5 荧光光谱测定分析第80-82页
        4.2.6 圆二色光谱测定分析第82页
        4.2.7 质谱测定分析第82页
        4.2.8 透射电镜表征第8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2-90页
        4.3.1 AgNCs的荧光光谱性质第82-83页
        4.3.2 MTX对AgNCs荧光光谱影响分析第83-86页
        4.3.3 MTX-HIV RNA相互作用荧光分析第86-89页
        4.3.4 MTX-HIV RNA相互作用确证分析第89-90页
    4.4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5章 以普罗黄素为指示剂建立氧化石墨烯辅助的荧光偏振Rev多肽拮抗剂筛选模型第92-104页
    5.1 引言第92-93页
    5.2 实验部分第93-95页
        5.2.1 实验试剂第93页
        5.2.2 实验仪器第93页
        5.2.3 GO的制备第93-94页
        5.2.4 紫外光谱测定分析第94页
        5.2.5 配体-RNA相互作用分析第94页
        5.2.6 荧光偏振测定分析第94-9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5-102页
        5.3.1 Pro-RRE RNA相互作用分析第95-96页
        5.3.2 GO辅助Rev多肽拮抗剂荧光偏振筛选模型第96-98页
        5.3.3 GO对FP变化影响研究第98-99页
        5.3.4 Rev多肽与Pro竞争性研究第99-101页
        5.3.5 使用模型药物对荧光偏振筛选模型进行评价第101-102页
    5.4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6章 基于普罗黄素-DNA相互作用的MnO_2纳米片层辅助荧光偏振Ag~+传感器第104-116页
    6.1 引言第104-105页
    6.2 实验部分第105-107页
        6.2.1 实验试剂第105页
        6.2.2 实验仪器第105页
        6.2.3 MnO_2纳米片层制备第105-106页
        6.2.4 Ag~+检测第106页
        6.2.5 荧光偏振测定分析第106页
        6.2.6 紫外光谱测定分析第106页
        6.2.7 圆二色光谱测定分析第106-107页
        6.2.8 X射线衍射表征第107页
        6.2.9 电子显微镜表征第107页
        6.2.10 Zeta电位表征第107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07-114页
        6.3.1 MnO_2纳米片层材料表征结果第107-109页
        6.3.2 MnO_2纳米片层辅助荧光偏振传感器建立第109页
        6.3.3 MnO_2纳米片层用量优化第109-110页
        6.3.4 Ag~+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考察第110-112页
        6.3.5 实际样品应用第112页
        6.3.6 MnO_2纳米片层辅助荧光偏振传感器偏振增强机制探究第112-114页
    6.4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7章 基于共聚焦荧光相关光谱学研究配体-DNA相互作用第116-126页
    7.1 引言第116-118页
    7.2 实验部分第118-120页
        7.2.1 实验试剂第118-119页
        7.2.2 实验仪器第119页
        7.2.3 配体-DNA相互作用分析第119页
        7.2.4 基于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FCS测定第119-120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20-124页
        7.3.1 基于FCS进行罗丹明b-DNA相互作用研究第120-122页
        7.3.2 基于FCS进行USN-DNA相互作用研究第122-124页
    7.4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第8章 结论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56页
致谢第156-158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泛素分子探针的化学合成和应用
下一篇:基于两亲分子自组装的荧光敏感界面的构筑及其传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