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两亲分子自组装的荧光敏感界面的构筑及其传感应用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缩略语第10-17页
第1章 基于两亲分子自组装的荧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第17-37页
    1.1 超分子化学概述第17-25页
        1.1.1 超分子化学定义第17-18页
        1.1.2 两亲分子的结构特征及其组装理论第18-20页
        1.1.3 两亲分子自组装过程驱动力第20-24页
        1.1.4 两亲分子自组装体表征方法第24-25页
    1.2 基于两亲分子自组装的荧光材料制备及其应用第25-36页
        1.2.1 两亲分子自组装在智能发光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第25-29页
        1.2.2 两亲分子自组装荧光材料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第29-33页
        1.2.3 两亲分子自组装荧光材料在传感方面的应用第33-36页
    1.3 展望第36-37页
第2章 囊泡型荧光传感界面的构建及其对GTP的高选择性传感识别第37-55页
    2.1 引言第37-38页
    2.2 实验部分第38-45页
        2.2.1 试剂与仪器第38-39页
        2.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39-43页
        2.2.3 TbL~(3+)(Ⅰ)和TbL~(3+)(Ⅱ)临界聚集浓度测试第43-44页
        2.2.4 TbL~(3+)(Ⅰ)自组装体形貌表征第44页
        2.2.5 荧光光谱测试第44-4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5-53页
        2.3.1 TbL~(3+)(Ⅰ)临界聚集浓度第45页
        2.3.2 TbL~(3+)(Ⅰ)自组装体形貌第45-47页
        2.3.3 TbL~(3+)(Ⅰ)光物理性质第47页
        2.3.4 囊泡型传感界面的传感行为第47-50页
        2.3.5 传感机理第50-53页
    2.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3章 基于胆固醇两亲性铽配合物的螺旋状荧光纳米纤维对DNA不同构象的区分识别第55-77页
    3.1 引言第55-56页
    3.2 实验部分第56-62页
        3.2.1 试剂与仪器第56页
        3.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56-61页
        3.2.3 TbL~(3+)(Ⅲ)临界聚集浓度测试第61页
        3.2.4 TbL~(3+)(Ⅲ)自组装体形貌表征第61页
        3.2.5 G-quadruplex的孵化制备第61-62页
        3.2.6 荧光光谱测试第6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2-74页
        3.3.1 TbL~(3+)(Ⅲ)临界聚集浓度第62-63页
        3.3.2 TbL~(3+)(Ⅲ)自组装体形貌第63-65页
        3.3.3 TbL~(3+)(Ⅲ)光物理性质第65-66页
        3.3.4 圆二色性对G-quadruplex的表征第66-67页
        3.3.5 螺旋状纳米纤维的传感行为第67-71页
        3.3.6 传感机理第71-74页
    3.4 本章小结第74-77页
第4章 “Off-on-off”型超分子荧光传感界面的构建及其对CTP的选择性识别第77-93页
    4.1 引言第77-78页
    4.2 实验部分第78-81页
        4.2.1 试剂与仪器第78-79页
        4.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79-80页
        4.2.3 EuL~(3+)(Ⅰ)临界聚集浓度测试第80页
        4.2.4 EuL~(3+)(Ⅰ)自组装体形貌表征第80页
        4.2.5 荧光光谱测试第80-8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1-90页
        4.3.1 EuL~(3+)(Ⅰ)临界聚集浓度第81页
        4.3.2 EuL~(3+)(Ⅰ)自组装体形貌第81-82页
        4.3.3 磷酸萘酯的光物理性质第82-83页
        4.3.4 EuL~(3+)(Ⅰ)光物理性质第83页
        4.3.5 复合型囊泡传感界面的传感行为第83-85页
        4.3.6 传感机理第85-90页
    4.4 本章小结第90-93页
第5章 离子液体微阵列单分子层荧光传感薄膜的制备及其对HCHO气体高效传感第93-121页
    5.1 引言第93-94页
    5.2 实验部分第94-106页
        5.2.1 试剂与仪器第94-95页
        5.2.2 目标化合物OBN的合成及表征第95-99页
        5.2.3 目标化合物BN的合成及表征第99-100页
        5.2.4 其他两亲性荧光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100-104页
        5.2.5 离子液体微阵列单分子层荧光薄膜制备方法第104-105页
        5.2.6 离子液体微阵列单分子层荧光薄膜表征第105-106页
        5.2.7 紫外吸收光谱的测试第106页
        5.2.8 荧光光谱的测试第10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6-118页
        5.3.1 两亲性分子OBN在离子液体中光物理行为第106-109页
        5.3.2 小分子BN在离子液体中光物理行为第109-110页
        5.3.3 离子液体微阵列单分子层荧光薄膜第110-111页
        5.3.4 离子液体微阵列单分子层荧光薄膜光稳定性的研究第111-114页
        5.3.5 离子液体微阵列单分子层荧光薄膜的传感行为第114-117页
        5.3.6 传感机理第117-118页
    5.4 本章小结第118-121页
第6章 基于两亲性铂配合物单组分白色发光体系的构筑第121-137页
    6.1 引言第121-122页
    6.2 实验部分第122-125页
        6.2.1 试剂与仪器第122页
        6.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122-124页
        6.2.3 紫外吸收光谱测试第124页
        6.2.4 荧光光谱测试第124-125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25-135页
        6.3.1 Pt-PF_6在离子液体[BMIM][BF_4]中的荧光光谱第125-126页
        6.3.2 Pt-PF_6在离子液体[BMIM][BF_4]中的紫外吸收光谱第126页
        6.3.3 Pt-PF_6在离子液体[BMIM][BF_4]中的荧光寿命和量子产率第126-127页
        6.3.4 Pt-PF_6在离子液体[BMIM][BF_4]中单组分白色发光体系的构筑第127-130页
        6.3.5 发光机理的研究第130-135页
    6.4 本章小结第135-137页
总结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7页
附录第157-173页
致谢第173-17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75-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纳米粒子的配体—核酸大分子相互作用荧光分析方法研究
下一篇:支载型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