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各类型航空器论文--无人驾驶飞机论文

大展弦比无人机安全着陆纵向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8页
    1.1 引言第17-18页
    1.2 国内外无人机着陆控制系统现状第18-23页
        1.2.1 回收方式第18-21页
        1.2.2 着陆控制理论第21-23页
    1.3 课题背景第23-26页
        1.3.1 对象无人机自动着陆控制系统第23-24页
        1.3.2 大展弦比无人机的着陆难点第24-25页
        1.3.3 大展弦比无人机存在的问题第25-26页
    1.4 本文章节安排第26-28页
第二章 建模与特性分析第28-39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无人机纵向运动学方程第28-30页
        2.2.1 纵向运动学方程第28页
        2.2.2 纵向质点运动方程第28-30页
    2.3 着陆段纵向运动特性分析第30-32页
        2.3.1 升阻比特性第30-31页
        2.3.2 配平及模态分析第31-32页
    2.4 着陆段的不确定性第32-38页
        2.4.1 参数不确定性第32-33页
        2.4.2 风干扰的分类与建模第33-36页
        2.4.3 包含风干扰输入的无人机模型第36-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原着陆控制策略简介与分析第39-50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原着陆控制策略第39-43页
        3.2.1 进场平飞段第39-40页
        3.2.2 轨迹捕获段第40-41页
        3.2.3 陡下滑段第41页
        3.2.4 浅下滑段第41-42页
        3.2.5 地面滑跑段第42-43页
    3.3 原控制策略仿真结果第43-44页
        3.3.1 着陆精度仿真第43-44页
        3.3.2 着陆安全性仿真第44页
    3.4 着陆安全性不足问题分析第44-49页
        3.4.1 浅下滑段无人机对阵风敏感第44-48页
        3.4.2 浅下滑段触地时俯仰角安全性不足第48-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针对阵风敏感问题的制导算法改进第50-60页
    4.1 引言第50页
    4.2 基于下沉率的制导算法改进第50-54页
        4.2.1 制导指令的设计方法第50-51页
        4.2.2 设计控制结构第51-52页
        4.2.3 选取制导参数第52页
        4.2.4 下沉率制导算法的安全性分析第52-53页
        4.2.5 下沉率制导算法的优点第53页
        4.2.6 仿真结果对比第53-54页
    4.3 基于TECS的制导算法改进第54-59页
        4.3.1 传统TECS的控制算法第54-55页
        4.3.2 TECS在对象无人机的应用第55-57页
        4.3.3 TECS制导策略的解耦分析第57-58页
        4.3.4 仿真结果对比与分析第58-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针对安全触地问题的控制算法改进第60-67页
    5.1 引言第60页
    5.2 基于末端积分的触地俯仰角保护第60-62页
        5.2.1 末端积分的使用方法第60页
        5.2.2 使用末端积分的优缺点第60-61页
        5.2.3 设计决断高度第61页
        5.2.4 仿真结果对比第61-62页
    5.3 基于级联控制的触地俯仰角保护第62-66页
        5.3.1 并联控制结构与级联控制结构第62-63页
        5.3.2 基于级联控制结构的控制律设计第63-64页
        5.3.3 选取通道限幅参数第64页
        5.3.4 级联控制结构的优点第64-65页
        5.3.5 仿真结果对比第65-66页
    5.4 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改变气动构型的安全着陆控制策略设计第67-77页
    6.1 引言第67页
    6.2 原飞机构型的问题分析第67-70页
        6.2.1 升阻比大导致陡下滑段迎角小第67-69页
        6.2.2 陡下滑段小迎角降低了控制性能第69页
        6.2.3 对象无人机使用襟翼的目的第69-70页
    6.3 襟翼的使用方法第70页
        6.3.1 襟翼的使用过程第70页
        6.3.2 选取襟翼舵面第70页
    6.4 改变构型的安全着陆控制策略设计第70-75页
        6.4.1 选取配平状态第71页
        6.4.2 浅下滑段控制律第71页
        6.4.3 襟翼构型提高着陆安全性的机理第71-75页
        6.4.4 基于襟翼的着陆控制策略的优点第75页
    6.5 仿真结果对比第75-76页
    6.6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七章 综合仿真验证第77-87页
    7.1 引言第77页
    7.2 数字仿真验证平台第77-80页
        7.2.1 tmx内核第77-78页
        7.2.2 无人机六自由度模型第78页
        7.2.3 风场模型第78-79页
        7.2.4 执行机构模型与传感器模型第79页
        7.2.5 控制律模块第79-80页
    7.3 安全着陆仿真验证第80-86页
        7.3.1 不确定性仿真实验第80-81页
        7.3.2 仿真结果对比第81-86页
    7.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87-89页
    8.1 论文的主要工作第87-88页
    8.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致谢第93-94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舰载无人机编队控制技术研究
下一篇:四旋翼无人机鲁棒抗扰控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