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1 理论背景 | 第9页 |
1.1.2 政策背景 | 第9-11页 |
1.1.3 现实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以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农牧民培训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5-25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5页 |
2.1.1 新公共服务 | 第15页 |
2.1.2 农牧民的培训 | 第15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5-16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6页 |
2.2.3 终身教育理论 | 第16-17页 |
2.2.4 学习型社会 | 第17-18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2.3.1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相关文献 | 第18-20页 |
2.3.2 完善农民(牧民)培训体系的文献 | 第20-24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西藏农牧民培训的现状及特征 | 第25-30页 |
3.1 西藏农牧民培训的现状 | 第25-28页 |
3.1.1 西藏农牧民培训概况 | 第25-26页 |
3.1.2 西藏农牧民培训的机构及保障工作 | 第26-27页 |
3.1.3 西藏农牧民培训取得的成效 | 第27-28页 |
3.2 西藏农牧民培训的特征分析 | 第28-30页 |
3.2.1 农牧民培训工作适时展开 | 第28-29页 |
3.2.2 农牧民培训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 第29-30页 |
第四章 西藏农牧民培训机制及政府责任与角色分析 | 第30-38页 |
4.1 机制分析 | 第30-35页 |
4.1.1 动力机制 | 第30-32页 |
4.1.2 投入机制 | 第32-33页 |
4.1.3 运行机制 | 第33-34页 |
4.1.4 监管机制 | 第34-35页 |
4.2 政府责任与角色分析 | 第35-38页 |
4.2.1 责任分析 | 第35-36页 |
4.2.2 角色分析 | 第36-38页 |
第五章 西藏农牧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 第38-45页 |
5.1 数据来源 | 第38页 |
5.2 样本的描述统计 | 第38-42页 |
5.2.1 农牧民参与培训意愿的卡方检验 | 第38-40页 |
5.2.2 农牧民期望的培训分析 | 第40-42页 |
5.3 农牧民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5页 |
5.3.1 农牧民对培训重视程度和认识不到位,影响参训意愿 | 第42页 |
5.3.2 政府培训缺乏对不同培训需求者的设计和计划,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 第42-43页 |
5.3.3 政府培训在政策宣传方面有一定不足,影响农牧民的参训意愿 | 第43页 |
5.3.4 政府培训没有完全把握农牧民的培训需求,导致培训质量不高 | 第43-45页 |
第六章 完善西藏农牧民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 第45-49页 |
6.1 加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高农牧民对培训的认识与重视 | 第45页 |
6.2 加强政府培训的针对性,满足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 | 第45-46页 |
6.2.1 认真区分培训对象 | 第45-46页 |
6.2.2 满足不同培训主体的培训需求 | 第46页 |
6.3 加强培训政策的宣传和引导,提高农牧民参加培训的意愿 | 第46-47页 |
6.3.1 开展农牧民培训政策讲座 | 第46页 |
6.3.2 普及藏汉双语版农牧民培训政策手册 | 第46-47页 |
6.3.3 拓宽宣传渠道 | 第47页 |
6.4 加强政府培训的制度建设和管理,注重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 | 第47-49页 |
6.4.1 征求农牧民培训意见,加强培训效果 | 第47页 |
6.4.2 完善政府培训制度建设,提高培训质量 | 第47-49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农牧民培训情况调查问卷 | 第52-5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