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荧光碳点的概述 | 第13-17页 |
1.2.1 荧光碳点的介绍 | 第13-14页 |
1.2.2 荧光碳点的制备方法 | 第14-16页 |
1.2.3 荧光碳点的应用 | 第16-17页 |
1.3 荧光探针的概述 | 第17-19页 |
1.3.1 荧光 | 第17页 |
1.3.2 荧光探针结构 | 第17-18页 |
1.3.3 荧光探针的识别原理 | 第18-19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源于生物质的荧光碳点的制备及检测铬的研究 | 第21-38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1-23页 |
2.1.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1页 |
2.1.2 荧光碳点(FCDs)材料的制备 | 第21-22页 |
2.1.3 测试方法与表征 | 第22-23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3-37页 |
2.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 | 第23-24页 |
2.2.2 透射电镜分析 | 第24页 |
2.2.3 红外表征分析 | 第24-25页 |
2.2.4 荧光量子产率 | 第25页 |
2.2.5 影响FCDs体系荧光强度的因素 | 第25-31页 |
2.2.6 FCDs物质与铬的相互作用 | 第31-35页 |
2.2.7 FCDs检测铬的应用 | 第35-3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碳点-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环糊精荧光材料的合成及检测Cr(VI)的研究 | 第38-52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3.1.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8页 |
3.1.2 碳点-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环糊精(FCDs-IPDI-CD)材料的制备 | 第38-39页 |
3.1.3 测试方法与表征 | 第39-40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0-50页 |
3.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 | 第40-41页 |
3.2.2 透射电镜分析 | 第41-42页 |
3.2.3 红外表征分析 | 第42页 |
3.2.4 荧光量子产率 | 第42-43页 |
3.2.5 影响合成物质FCDs-IPDI-CD荧光强度的因素 | 第43-45页 |
3.2.6 荧光FCDs-IPDI-CD物质与Cr(Ⅵ)的相互作用 | 第45-49页 |
3.2.7 FCDs-IPDI-CD检测Cr(Ⅵ)的应用 | 第49-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壳聚糖包覆的荧光碳点材料的合成及检测Cr(Ⅵ)的应用研究 | 第52-64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4.1.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52页 |
4.1.2 壳聚糖包覆的荧光碳点(FCDs/CTS)材料的制备 | 第52-53页 |
4.1.3 测试方法与表征 | 第53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3-63页 |
4.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 | 第53-54页 |
4.2.2 透射电镜分析 | 第54-55页 |
4.2.3 红外表征分析 | 第55页 |
4.2.4 荧光量子产率 | 第55-56页 |
4.2.5 影响合成物质FCDs/CTS荧光强度的因素 | 第56-58页 |
4.2.6 荧光FCDs/CTS物质与Cr(Ⅵ)的相互作用 | 第58-62页 |
4.2.7 FCDs/CTS检测Cr(Ⅵ)的应用 | 第62-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碳点-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壳聚糖荧光材料的合成及检测Cr(Ⅵ)的研究 | 第64-78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64-65页 |
5.1.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64页 |
5.1.2 碳点-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壳聚糖(FCDs-IPDI-CTS)材料的制备 | 第64-65页 |
5.1.3 测试方法与表征 | 第65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5-77页 |
5.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 | 第65-67页 |
5.2.2 透射电镜分析 | 第67-68页 |
5.2.3 红外表征分析 | 第68页 |
5.2.4 荧光量子产率 | 第68-69页 |
5.2.5 影响合成物质FCDs-IPDI-CTS荧光强度的因素 | 第69-71页 |
5.2.6 荧光FCDs-IPDI-CTS物质与Cr(Ⅵ)的相互作用 | 第71-76页 |
5.2.7 FCDs-IPDI-CTS检测Cr(Ⅵ)的应用 | 第76-7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79页 |
6.3 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