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认罪协商制度的构建
摘要 | 第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导语 | 第6页 |
一、认罪协商制度的一般理论 | 第6-9页 |
(一) 认罪协商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 第6-7页 |
1、认罪协商制度的概念 | 第6页 |
2、认罪协商制度的特征 | 第6-7页 |
(二) 认罪协商制度与辩诉交易制度的比较 | 第7-9页 |
1、辩诉交易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 第7页 |
2、认罪协商制度与辩诉交易的交融及差异 | 第7-9页 |
二、我国构建认罪协商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9-16页 |
(一)我国认罪协商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 第9-13页 |
1、现行刑事从宽制度存在缺陷 | 第9-10页 |
1.1 被告方无权控制刑事程序 | 第9页 |
1.2 体现繁简分化的程度不足 | 第9-10页 |
1.3 现行从宽制度落实不理想 | 第10页 |
2、构建认罪协商制度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需要 | 第10-13页 |
2.1 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 | 第10-11页 |
2.2 教育改造犯罪人,实现特殊预防刑罚目的 | 第11-12页 |
2.3 衔接侦审环节,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 第12页 |
2.4 实现繁简分化,推进“审判中心主义”改革 | 第12-13页 |
(二)我国认罪协商制度构建的可行性 | 第13-16页 |
1、我国传统协商文化提供了观念支持 | 第13页 |
2、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提供制度基础 | 第13-14页 |
3、司法实践为制度的建立积累了经验 | 第14-16页 |
三、我国认罪协商制度的构建 | 第16-29页 |
(一)认罪协商制度的创制原则 | 第16-17页 |
1、合法原则 | 第16页 |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原则 | 第16页 |
3、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 | 第16-17页 |
4、法院审查原则 | 第17页 |
(二)认罪协商制度的具体设计 | 第17-26页 |
1、我国认罪协商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17-18页 |
2、我国认罪协商的内容 | 第18-20页 |
3、我国认罪协商制度的证明标准 | 第20-21页 |
4、我国认罪协商制度的参与主体 | 第21-22页 |
5、我国认罪协商制度的程序构造 | 第22-24页 |
6、认罪协商制度的监督机制 | 第24页 |
7、认罪协商制度的救济途径 | 第24-26页 |
(三)认罪协商制度的配套制度 | 第26-29页 |
1、沉默权 | 第26-27页 |
2、证据开示制度 | 第27页 |
3、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 第27-29页 |
后记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