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0页 |
1.1 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现状 | 第15-16页 |
1.2 中药复方制剂的药动学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3 本文的立题依据 | 第17-19页 |
1.3.1 理气定喘丸的原质量标准 | 第18页 |
1.3.2 清咽利膈丸的原质量标准 | 第18-19页 |
1.3.3 理气定喘丸和清咽利膈丸的质量标准分析 | 第1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理气定喘丸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第20-28页 |
2.1 仪器与试药 | 第20-21页 |
2.2 理气定喘丸的显微鉴别 | 第21页 |
2.3 理气定喘丸的薄层色谱鉴别 | 第21-23页 |
2.3.1 当归的薄层色谱鉴别 | 第21-22页 |
2.3.2 知母的薄层色谱鉴别 | 第22页 |
2.3.3 紫苏叶的薄层色谱鉴别 | 第22-23页 |
2.4 理气定喘丸中橙皮苷的含量测定 | 第23-26页 |
2.4.1 色谱条件和系统适用性试验 | 第23页 |
2.4.2 溶液的制备 | 第23页 |
2.4.3 方法学考察 | 第23-25页 |
2.4.4 样品测定 | 第25-26页 |
2.5 讨论 | 第26-27页 |
2.5.1 薄层色谱鉴别条件的选择 | 第26页 |
2.5.2 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26-27页 |
2.5.3 含量测定样品前处理条件的选择 | 第27页 |
2.6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清咽利膈丸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第28-48页 |
3.1 仪器与试药 | 第28页 |
3.2 清咽利膈丸的显微鉴别 | 第28-29页 |
3.3 清咽利膈丸的薄层色谱鉴别 | 第29-31页 |
3.3.1 栀子的薄层色谱鉴别 | 第29页 |
3.3.2 黄芩的薄层色谱鉴别 | 第29页 |
3.3.3 连翘的薄层色谱鉴别 | 第29-30页 |
3.3.4 大黄的薄层色谱鉴别 | 第30页 |
3.3.5 甘草的薄层色谱鉴别 | 第30-31页 |
3.4 清咽利膈丸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 第31-34页 |
3.4.1 色谱条件和系统适用性试验 | 第31页 |
3.4.2 溶液的制备 | 第31页 |
3.4.3 方法学考察 | 第31-33页 |
3.4.4 样品测定 | 第33-34页 |
3.5 清咽利膈丸指纹图谱研究 | 第34-46页 |
3.5.1 色谱条件 | 第34页 |
3.5.2 溶液的制备 | 第34页 |
3.5.3 方法学考察 | 第34-40页 |
3.5.4 清咽利膈丸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与解析 | 第40-46页 |
3.6 讨论 | 第46-47页 |
3.6.1 薄层色谱鉴别条件的选择 | 第46页 |
3.6.2 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46页 |
3.6.3 含量测定样品前处理条件的选择 | 第46页 |
3.6.4 指纹图谱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46-47页 |
3.6.5 相似度计算结果 | 第47页 |
3.7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清咽利膈丸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48-56页 |
4.1 仪器与试药 | 第48页 |
4.2 大鼠血浆中黄芩苷的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8-52页 |
4.2.1 色谱条件 | 第48页 |
4.2.2 质谱条件 | 第48-50页 |
4.2.3 溶液的制备 | 第50页 |
4.2.4 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 | 第50页 |
4.2.5 血浆样品分析方法验证 | 第50-52页 |
4.3 清咽利膈丸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52-54页 |
4.3.1 试验对象 | 第52-53页 |
4.3.2 灌胃药液的制备 | 第53页 |
4.3.3 实际样品测定 | 第53页 |
4.3.4 给药方案和血浆样品的采集 | 第53页 |
4.3.5 药动学研究结果 | 第53-54页 |
4.4 讨论 | 第54-55页 |
4.4.1 质谱条件考察 | 第54页 |
4.4.2 内标的选择 | 第54-55页 |
4.4.3 样品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55页 |
4.4.4 药动学研究结果 | 第55页 |
4.5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图 | 第61-65页 |
个人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