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0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0-11页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三、主要创新点及实践意义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我国信访制度概述 | 第13-25页 |
第一节 行政信访的涵义和背景 | 第13-16页 |
一、新中国行政信访概述 | 第13-14页 |
二、行政信访主体的多样性和受案范围广泛性 | 第14页 |
三、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制度的必要性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当前的信访形势需要推进信访变法 | 第16-22页 |
一、当前的信访形势 | 第16-17页 |
二、当前的信访变法格局 | 第17-19页 |
三、信访变法的精髓在于复查复核制度的推进 | 第19-22页 |
第三节 国内信访复查复核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一、信访制度的现实状况 | 第22-23页 |
二、公众参与视角下的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制度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 第25-38页 |
第一节 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制度的程序 | 第25-27页 |
一、复查复核制度的受理原则 | 第25-26页 |
二、提起人和管辖 | 第26页 |
三、发起程序及时效 | 第26页 |
四、受理期限和办理期限 | 第26页 |
五、不服处理的救济途径和二次审理的期限 | 第26-27页 |
六、执行力 | 第27页 |
第二节 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复查复核制度中的信访事项公示 | 第28-33页 |
一、信访事项公示范围 | 第28-29页 |
二、信访事项公示主体 | 第29-30页 |
三、信访事项公示制度的实践价值 | 第30-31页 |
四、信访事项公示责任承担应引入赔偿机制 | 第31-33页 |
第四节 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制度的意义 | 第33-34页 |
一、引入信访听证有利于复查复核意见的公开公正 | 第33-34页 |
二、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制度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信访 | 第34页 |
第五节 信访事项复查复核案例分析 | 第34-38页 |
一、案件回放 | 第34-35页 |
二、现象分析 | 第35页 |
三、问题实质 | 第35-36页 |
四、借鉴和启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制度与国、内外相关行政、司法制度之比较 | 第38-45页 |
第一节 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制度与国外行政申诉专员制度之比较 | 第38-41页 |
一、行政申诉专员制度概述 | 第38-39页 |
二、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制度与申诉专员制度异同 | 第39-40页 |
三、行政申诉专员制度对复查复核制度的启示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制度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之比较 | 第41-45页 |
一、信访事项复查复核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概述 | 第41-42页 |
二、复查复核制度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之间的区别 | 第42-44页 |
三、厘清三者关系的意义与启示 | 第44-45页 |
第五章 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制度对信访终结的价值 | 第45-52页 |
第一节 信访终结制度的设计 | 第45-48页 |
一、“信访终结”的涵义及法律依据 | 第45-46页 |
二、信访终结制度实施面临的两大外部约束条件 | 第46-48页 |
三、信访终结制度实施面临的内部约束条件 | 第48页 |
第二节 复查复核制度于信访终结的实践价值 | 第48-49页 |
第三节 信访终结制度的前景和思考 | 第49-52页 |
第六章 推进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制度的思考 | 第52-55页 |
第一节 推进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制度需要的外部因素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推进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制度的若干设想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