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蛹虫草的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1.1.1 生物学研究 | 第9页 |
1.1.2 液体发酵研究 | 第9-10页 |
1.1.3 固体发酵研究 | 第10-11页 |
1.1.4 功能性成分研究 | 第11-12页 |
1.1.5 蛹虫草的开发利用 | 第12-13页 |
1.2 茶叶深加工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1.2.1 茶文化 | 第13-14页 |
1.2.2 茶的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 | 第14-15页 |
1.2.3 茶叶深加工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 第15-19页 |
1.2.4 菌茶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0-21页 |
1.3.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1.3.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蛹虫草菌种在茶叶培养基中的驯化 | 第21-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2.1.1 菌种 | 第21页 |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1-22页 |
2.1.3 培养基 | 第22页 |
2.1.4 主要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2.1.4.1 茶粉平板培养基的制备 | 第22页 |
2.1.4.2 茶汁培养液的制备 | 第22-23页 |
2.1.4.3 菌株的驯化途径 | 第23页 |
2.1.4.4 测定菌丝体生长速率 | 第23页 |
2.1.4.5 测定菌丝体生物量 | 第23-24页 |
2.1.4.6 胞内粗多糖的提取 | 第24页 |
2.1.4.7 胞内粗多糖的测定 | 第24-2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2.2.1 驯化过程分析 | 第25页 |
2.2.2 蛹虫草原始菌株与驯化菌株普通平板培养基菌丝增殖速率研究 | 第25-26页 |
2.2.3 蛹虫草原始菌株与驯化菌株3%茶粉平板培养基菌丝增殖速率研究 | 第26-27页 |
2.2.4 蛹虫草原始菌株、驯化菌株CM03普通培养基中液体发酵的考察 | 第27-29页 |
2.2.5 蛹虫草原始菌株、驯化菌株CM03茶汁培养基中液体发酵的考察 | 第29-31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筛选提高茶品质的培养基及优化发酵条件 | 第32-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3.1.1 供试菌种 | 第32页 |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2-33页 |
3.1.3 培养基 | 第33页 |
3.1.4 培养条件 | 第33页 |
3.1.5 主要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3.1.5.1 茶叶的处理 | 第33页 |
3.1.5.2 黄豆粉、麸皮、豆粕粉的预处理 | 第33-34页 |
3.1.5.3 玉米粉的预处理 | 第34页 |
3.1.5.4 可溶性淀粉的预处理 | 第34页 |
3.1.5.5 菌丝体干重的测定 | 第34页 |
3.1.5.6 胞内多糖的测定 | 第34页 |
3.1.6 发酵培养基单因素优化实验 | 第34-35页 |
3.1.6.1 茶初始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 第34页 |
3.1.6.2 茶叶最佳浓度的筛选 | 第34页 |
3.1.6.3 碳源及添加量单因素实验 | 第34-35页 |
3.1.6.4 氮源及添加量单因素实验 | 第35页 |
3.1.6.5 响应面优化试验 | 第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5页 |
3.2.1 茶初始培养基的考察 | 第35-36页 |
3.2.2 茶浓度的考察 | 第36-37页 |
3.2.3 碳源的考察 | 第37-39页 |
3.2.3.1 最适碳源种类的确定 | 第37-38页 |
3.2.3.2 蔗糖最适浓度的确定 | 第38-39页 |
3.2.4 氮源的考察 | 第39-40页 |
3.2.4.1 最适氮源种类的确定 | 第39-40页 |
3.2.4.2 蛋白胨最适浓度的确定 | 第40页 |
3.2.5 响应面法优化茶培养基 | 第40-45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发酵后蛹虫草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及夏茶品质研究 | 第46-5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6-50页 |
4.1.1 供试菌种 | 第46页 |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6-47页 |
4.1.3 培养基 | 第47页 |
4.1.4 主要实验方法 | 第47-50页 |
4.1.4.1 茶叶的处理 | 第47页 |
4.1.4.2 菌丝体干重的测定 | 第47页 |
4.1.4.3 胞内多糖的测定 | 第47页 |
4.1.4.4 胞外多糖的测定 | 第47页 |
4.1.4.5 茶多酚的测定 | 第47-48页 |
4.1.4.6 咖啡碱的测定 | 第48页 |
4.1.4.7 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 第48-49页 |
4.1.4.8 茶发酵液色泽与澄清度的测定 | 第49-50页 |
4.1.4.9 pH的测定 | 第50页 |
4.1.4.10 茶发酵液鲜度的测定 | 第50页 |
4.1.4.11 茶发酵液醇度的测定 | 第50页 |
4.1.5 发酵条件 | 第5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52-53页 |
第五章 蛹虫草固体发酵茶配方及工艺研究 | 第53-6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5.1.1 供试菌种 | 第53页 |
5.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3页 |
5.1.3 培养基 | 第53-54页 |
5.1.4 主要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5.1.4.1 不同培养基配方的制备 | 第54页 |
5.1.4.2 茶叶处理试验 | 第54页 |
5.1.4.3 菌种形式 | 第54页 |
5.1.4.4 不同接种量处理 | 第54页 |
5.1.4.5 发酵周期中处理 | 第54-55页 |
5.1.4.6 不同发酵周期的设置 | 第55页 |
5.1.4.7 发酵茶磨碎试液的制备 | 第55页 |
5.1.4.8 发酵茶品质分析 | 第5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0页 |
5.2.1 不同培养基配方的筛选 | 第55-56页 |
5.2.2 不同茶叶处理方式对蛹虫草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6-57页 |
5.2.3 不同的菌种形式在茶叶固体培养基上的发酵情况 | 第57页 |
5.2.4 不同接种量对蛹虫草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7-58页 |
5.2.5 发酵周期中不同的处理方式对蛹虫草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8页 |
5.2.6 不同发酵周期对蛹虫草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8-59页 |
5.2.7 蛹虫草菌固体发酵后的生化成分检测分析 | 第59-60页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2页 |
6.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