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3-33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3-18页 |
1.1.1 国内外水电发展 | 第13-15页 |
1.1.2 地下水电站发展 | 第15-16页 |
1.1.3 地下电站存在的问题 | 第16-1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8-30页 |
1.2.1 多孔建筑材料的热湿迁移研究 | 第18-25页 |
1.2.2 多孔材料湿传递的实验研究 | 第25-27页 |
1.2.3 热湿传递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27-28页 |
1.2.4 水电站地下洞室热湿环境研究 | 第28-30页 |
1.3 课题主要工作 | 第30-3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2 地下电站围护结构热湿传递物理数学模型 | 第33-69页 |
2.1 物理模型 | 第33-38页 |
2.1.1 水电站地下厂房简介 | 第33-34页 |
2.1.2 物理模型的描述 | 第34-37页 |
2.1.3 物理模型对热湿环境的影响 | 第37-38页 |
2.2 厂房围护结构热湿传递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8-56页 |
2.2.1 模型概况及基本参数 | 第38-41页 |
2.2.2 质量守恒方程 | 第41-43页 |
2.2.3 能量守恒方程 | 第43-45页 |
2.2.4 补充方程 | 第45-48页 |
2.2.5 边界及初始条件 | 第48-50页 |
2.2.6 方程离散 | 第50-53页 |
2.2.7 多层材料交界面的处理 | 第53-56页 |
2.3 厂房围护结构数学模型的求解 | 第56-58页 |
2.3.1 建立求解矩阵 | 第56-58页 |
2.3.2 计算程序编制 | 第58页 |
2.4 地下进风洞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第58-67页 |
2.4.1 热湿传递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59-60页 |
2.4.2 简化方法及计算思路 | 第60-61页 |
2.4.3 岩体内部热湿传递方程建立 | 第61-63页 |
2.4.4 岩体表面热湿传递方程建立 | 第63-65页 |
2.4.5 气流热湿平衡方程建立 | 第65-66页 |
2.4.6 边界及初始条件 | 第66页 |
2.4.7 计算程序编制 | 第66-6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3 模型热湿传递机理及适用性验证 | 第69-93页 |
3.1 验证方法 | 第69页 |
3.2 模型热湿传递机理验证 | 第69-88页 |
3.2.1 称重法 | 第69-74页 |
3.2.2 直接测试法 | 第74-78页 |
3.2.3 间接空气参数测试法——厂房通风实验 | 第78-83页 |
3.2.4 间接空气参数测试法——液态水远边界实验 | 第83-88页 |
3.3 模型的适用性验证 | 第88-90页 |
3.3.1 实测基本参数 | 第88-89页 |
3.3.2 模型的现场实测验证 | 第89-9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4 进风洞热湿传递特性及对厂房热湿环境的影响 | 第93-117页 |
4.1 计算参数 | 第93-94页 |
4.2 标准工况结果分析(A2) | 第94-105页 |
4.2.1 进、出口空气参数 | 第94-95页 |
4.2.2 热湿传递时间特性 | 第95-97页 |
4.2.3 热湿传递空间特性 | 第97-98页 |
4.2.4 气流结露分析 | 第98-100页 |
4.2.5 岩体参数分析 | 第100-103页 |
4.2.6 进风洞热湿处理能力 | 第103-105页 |
4.3 流速对热湿交换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4.3.1 出口空气参数 | 第105-106页 |
4.3.2 结露状态 | 第106-107页 |
4.3.3 热湿处理能力 | 第107-108页 |
4.4 半径对热湿交换的影响 | 第108-111页 |
4.4.1 出口空气参数 | 第108-109页 |
4.4.2 结露状态 | 第109-110页 |
4.4.3 动态热湿交换量 | 第110-111页 |
4.5 进风洞对厂房热湿环境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4.6 进风洞对空调机组的影响 | 第112-115页 |
4.6.1 对空调设计参数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4.6.2 热负荷预处理能力 | 第113-114页 |
4.6.3 湿负荷预处理能力 | 第114-11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5 围护结构热湿吸放特性及对厂房热湿环境的影响 | 第117-137页 |
5.1 围护结构热湿传递规律 | 第117-120页 |
5.1.1 日平均热湿传递规律 | 第117-119页 |
5.1.2 逐时热湿传递规律 | 第119-120页 |
5.2 围护结构热湿传递影响因素 | 第120-125页 |
5.2.1 传热影响因素 | 第121-124页 |
5.2.2 传湿影响因素 | 第124-125页 |
5.3 全年动态热、湿传递计算简化方法 | 第125-128页 |
5.3.1 动态传热简化计算方法 | 第126-127页 |
5.3.2 动态传湿简化计算方法 | 第127-128页 |
5.4 施工余水的迁移特性 | 第128-136页 |
5.4.1 余水影响分析 | 第128页 |
5.4.2 余水迁移规律 | 第128-130页 |
5.4.3 余水迁移影响因素 | 第130-132页 |
5.4.4 余水剩余量的简化计算方法 | 第132-133页 |
5.4.5 余水导致的散湿量简化计算方法 | 第133-13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6 发电设备、引水系统、壁面流速及通风内循环对厂内热湿环境的影响 | 第137-191页 |
6.1 发电设备的影响 | 第137-156页 |
6.1.1 现场实测 | 第137-140页 |
6.1.2 电站主要散热设备 | 第140-141页 |
6.1.3 设备总体散热特性 | 第141-145页 |
6.1.4 发电机散热特性 | 第145-150页 |
6.1.5 变压器散热特性 | 第150-154页 |
6.1.6 母线散热特性 | 第154-156页 |
6.2 引水系统的影响 | 第156-170页 |
6.2.1 现场实测 | 第157-162页 |
6.2.2 模型简化 | 第162-165页 |
6.2.3 引水对围护结构温、湿度场的影响 | 第165-169页 |
6.2.4 引水对围护结构热、湿传递的影响 | 第169-170页 |
6.3 围护结构壁面流速的影响 | 第170-177页 |
6.3.1 现场实测 | 第171-172页 |
6.3.2 气流速度的确定 | 第172-174页 |
6.3.3 流速对围护结构热湿吸放的影响 | 第174-175页 |
6.3.4 流速对围护结构温、湿度的影响 | 第175-177页 |
6.4 通风内循环的影响 | 第177-189页 |
6.4.1 现场实测 | 第177-182页 |
6.4.2 内循环热湿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182-184页 |
6.4.3 内循环对厂内空气参数的影响 | 第184-185页 |
6.4.4 内循环对舒适性的影响 | 第185-187页 |
6.4.5 内循环对围护结构热湿吸放的影响 | 第187-188页 |
6.4.6 内循环对岩体含水量的影响 | 第188-18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89-191页 |
7 水电站地下厂房热湿环境调控策略 | 第191-211页 |
7.1 电站概况 | 第191-194页 |
7.1.1 地下洞室群 | 第191-192页 |
7.1.2 通风空调设计参数 | 第192-193页 |
7.1.3 厂内设备发热情况 | 第193-194页 |
7.1.4 通风空调系统概况 | 第194页 |
7.2 进风洞对厂内调控策略的影响 | 第194-198页 |
7.2.1 对空调设计容量的影响 | 第195页 |
7.2.2 对空调机组运行调控的影响 | 第195-197页 |
7.2.3 对通风时段的影响 | 第197-198页 |
7.3 主厂房热湿环境调控策略 | 第198-204页 |
7.3.1 全年动态热湿环境 | 第199-202页 |
7.3.2 热湿环境调控策略 | 第202-204页 |
7.4 主变洞热湿环境调控策略 | 第204-206页 |
7.4.1 全年动态热湿环境 | 第205页 |
7.4.2 热湿环境调控策略 | 第205-206页 |
7.5 引水发电系统对热湿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策略 | 第206-208页 |
7.5.1 引水管道造成的热湿环境分析 | 第206-207页 |
7.5.2 防结露、发霉的调控策略 | 第207-208页 |
7.6 厂内热湿环境综合调控策略 | 第208-210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210-211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211-217页 |
8.1 主要研究工作 | 第211页 |
8.2 主要成果 | 第211-214页 |
8.3 主要创新点 | 第214页 |
8.4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214-217页 |
致谢 | 第217-219页 |
参考文献 | 第219-231页 |
附录 | 第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