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1.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煤泥水处理发展的现状 | 第13-14页 |
1.2.2 煤泥水处理自动加药系统的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第二章 煤泥水絮凝沉降特性的研究 | 第18-40页 |
2.1 煤泥水沉降浓缩原理 | 第18-20页 |
2.1.1 煤泥水絮凝沉降机理 | 第18-19页 |
2.1.2 煤泥水在浓缩机的沉降过程 | 第19-20页 |
2.2 凤凰山矿选煤厂煤泥水性质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 第20-25页 |
2.2.1 煤泥水的浓度及其影响 | 第20-22页 |
2.2.2 水的硬度及其影响 | 第22-23页 |
2.2.3 煤泥水的 pH 及其影响 | 第23页 |
2.2.4 煤泥的粒度组成及其影响 | 第23-25页 |
2.3 煤泥水沉降特性研究 | 第25-36页 |
2.3.1 煤泥水絮凝沉降特性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2.3.2 煤泥水絮凝沉降特性试验 | 第27-36页 |
2.4 药剂制度的研究 | 第36-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煤泥水处理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40-72页 |
3.1 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40-44页 |
3.1.1 煤泥水系统工艺流程及控制系统的任务 | 第40-42页 |
3.1.2 控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42-44页 |
3.2 控制主站的设计 | 第44-54页 |
3.2.1 控制主站硬件的选型设计 | 第44-48页 |
3.2.2 控制主站软件的设计 | 第48-54页 |
3.3 底流从站的设计 | 第54-62页 |
3.3.1 底流从站硬件的选型设计 | 第55-59页 |
3.3.2 底流从站软件的设计 | 第59-62页 |
3.4 加药从站的设计 | 第62-71页 |
3.4.1 影响絮凝剂作用的因素 | 第62页 |
3.4.2 药剂制备系统硬件的选型设计 | 第62-65页 |
3.4.3 药剂制备系统软件的设计 | 第65-68页 |
3.4.4 药剂添加系统硬件的选型设计 | 第68-70页 |
3.4.5 药剂添加系统软件的设计 | 第70-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煤泥水处理系统的自动化实现 | 第72-94页 |
4.1 自动加药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 第72-73页 |
4.1.1 自动加药系统的组成 | 第72-73页 |
4.1.2 自动加药系统的控制原理 | 第73页 |
4.2 自动加药系统的控制策略和算法 | 第73-85页 |
4.2.1 前馈环节分析 | 第73-74页 |
4.2.2 前馈环节控制策略和算法 | 第74-76页 |
4.2.3 反馈环节分析 | 第76页 |
4.2.4 反馈环节控制策略和控制器设计 | 第76-85页 |
4.3 加药模糊控制系统的 Simulink 仿真 | 第85-92页 |
4.3.1 构建加药控模糊制系统的 FIS 结构文件 | 第85-88页 |
4.3.2 构建模糊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图 | 第88-89页 |
4.3.3 模糊控制系统的仿真 | 第89-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工业应用试验研究 | 第94-106页 |
5.1 控制系统的实施 | 第94-98页 |
5.1.1 控制系统现场布置 | 第94页 |
5.1.2 控制系统现场实施 | 第94-98页 |
5.2 控制系统的软件实现 | 第98-104页 |
5.2.1 上位机监控系统 | 第98-103页 |
5.2.2 加药控制算法的实现 | 第103-104页 |
5.3 运行情况分析 | 第10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6.1 总结 | 第106-107页 |
6.2 展望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