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2 公共自行车系统及其发展历程 | 第13-18页 |
1.2.1 世界公共自行车发展历程 | 第13-17页 |
1.2.2 我国公共自行车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1.3 研究问题与意义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9-20页 |
1.5 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22-23页 |
2 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网络形态分层分析 | 第23-47页 |
2.1 公共自行车的需求分层结构 | 第24-25页 |
2.2 公共自行车的功能 | 第25-34页 |
2.2.1 绿色出行 | 第26-29页 |
2.2.2 短距离出行 | 第29-31页 |
2.2.3 衔接公共交通 | 第31-34页 |
2.3 公共自行车的属性 | 第34-36页 |
2.4 公共自行车的建设运营 | 第36-40页 |
2.4.1 巴黎Velib | 第37-39页 |
2.4.2 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 | 第39-40页 |
2.5 公共自行车的经营模式 | 第40-46页 |
2.5.1 交通领域的经营模式分析 | 第40-41页 |
2.5.2 公共自行车的经营模式 | 第4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3 北京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网络分层分析 | 第47-60页 |
3.0 发展历程 | 第47-48页 |
3.1 使用现状 | 第48-50页 |
3.2 建设运营 | 第50-56页 |
3.2.1 线网及设施层 | 第50-53页 |
3.2.2 管理及服务层 | 第53-56页 |
3.4 经营模式 | 第56-59页 |
3.4.1 私有化模式 | 第57-58页 |
3.4.2 外包公共服务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 建议与意见 | 第60-67页 |
4.1 完善线网及设施基础 | 第60-62页 |
4.2 提升管理及服务质量 | 第62-65页 |
4.3 转变经营模式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5 结论与不足 | 第67-69页 |
5.1 公共自行车本身具有衔接公共交通的功能 | 第67页 |
5.2 北京公共自行车系统无法有效地衔接城市公共交通 | 第67页 |
5.3 提出若干改善北京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议 | 第67-68页 |
5.4 不足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7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