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社会心理、社会行为论文

大数据时代旨在政策参与的幸福研究--以鲁特·芬因霍芬研究为视角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导论第14-32页
    一、何以关注幸福问题第14-15页
    二、东西方对幸福的理解第15-19页
        (一) 中国传统思想对幸福的理解第16-18页
        (二) 西方传统思想对幸福的理解第18-19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3页
        (一) 国外研究综述第19-21页
        (二) 国内研究综述第21-23页
    四、大数据时代与社会学第23-32页
        (一) 大数据时代与社会学第23-25页
        (二) 大数据时代与幸福研究第25-28页
        (三) 大数据幸福研究面临的质疑第28-32页
第1章 芬因霍芬幸福研究的社会指数运动理论背景第32-68页
    1.1 社会指数研究的兴起与发展第33-37页
        1.1.1 1810—1910 年代的指数研究第33-35页
        1.1.2 奥格本等人的国家指数研究第35-37页
    1.2 社会指数运动的兴起(1960—1970 年代)第37-44页
        1.2.1 NASA 与社会指数报告第38-39页
        1.2.2 生活质量测量的开展第39-41页
        1.2.3 社会指数运动的社会学转向第41-43页
        1.2.4 1980 年代社会指数运动的衰落第43-44页
    1.3 1990 年代社会指数运动的复兴及在欧洲的发展第44-58页
        1.3.1 欧洲社会指数研究的制度化第44-47页
        1.3.2 社会指数运动关于幸福研究的兴起第47-53页
        1.3.3 社会指数运动代表人物第53-58页
    1.4 社会指数运动评价第58-68页
        1.4.1 社会指数运动的进步第59-61页
        1.4.2 社会指数运动的局限第61-64页
        1.4.3 社会指数运动对社会学研究的推进第64-68页
第2章 芬因霍芬的幸福界定第68-104页
    2.1 文化堕距与芬因霍芬的幸福关注第68-71页
        2.1.1 1960 年代与文化堕距(Culture Lag)第68-69页
        2.1.2 生活目标与幸福追求第69-71页
    2.2 西方幸福观的历史发展第71-82页
        2.2.1 高尔吉亚的“欲望—满足”幸福观第72-73页
        2.2.2 柏拉图的“和谐”幸福观第73-74页
        2.2.3 阿奎那宗教幸福观第74-75页
        2.2.4 康德的批判主义幸福观第75-77页
        2.2.5 伊壁鸠鲁到边沁:量化的幸福观第77-81页
        2.2.6 芬因霍芬等人的后功利主义幸福观第81-82页
    2.3 幸福相关概念厘析第82-91页
        2.3.1 幸福与情感概念第83-84页
        2.3.2 现代社会学幸福界定第84-88页
        2.3.3 幸福与生活质量(QOL)第88-91页
    2.4 幸福的定义及构成要素第91-104页
        2.4.1 芬因霍芬的幸福概念第91-96页
        2.4.2 芬因霍芬论生活质量四要素第96-99页
        2.4.3 幸福指数与幸福条件第99-104页
第3章 芬因霍芬幸福研究的理论根基第104-132页
    3.1 来自启蒙的幸福坚信第104-106页
        3.1.1 启蒙的幸福回归第104-105页
        3.1.2 启蒙之后的社会学第105-106页
    3.2 来自孔德的关注整体幸福第106-113页
        3.2.1 实证主义社会学:以人类幸福为导向的科学第106-109页
        3.2.2 政治与宗教:从社会学到人类幸福的中介第109-113页
    3.3 来自边沁的幸福追求第113-121页
        3.3.1 边沁功利主义构建的幸福第113-117页
            1. 功利主义的背后:启蒙精神的延续第113-114页
            2. 边沁从功利出发的幸福第114-117页
        3.3.2 从个体幸福走向社会幸福第117-121页
    3.4 来自当代的社会学启示第121-132页
        3.4.1 韦伯的幸福叙事第121-124页
        3.4.2 英格尔哈特与价值观转向研究第124-132页
第4章 芬因霍芬关于经济收入与幸福的研究第132-160页
    4.1 从伊斯特林悖论到经济与幸福关系研究第132-135页
        4.1.1 关于伊斯特林悖论第132-135页
    4.2 经济收入增长与幸福的关系研究第135-148页
        4.2.1 样本选取第135-137页
        4.2.2 数据分析第137-142页
        4.2.3 结论分析第142-148页
    4.3 经济收入下滑与幸福的关系研究第148-153页
        4.3.1 样本选取第148-149页
        4.3.2 数据分析第149-152页
        4.3.3 结论分析第152-153页
    4.4 经济收入与幸福关系研究评价第153-160页
        4.4.1 以政策参与为旨向第153-156页
        4.4.2 研究方法内容评价第156-160页
第5章 芬因霍芬幸福研究评析第160-178页
    5.1 理论的延续与幸福追求第160-163页
        5.1.1 对经典理论的延续第160-162页
        5.1.2 幸福作为追求第162-163页
    5.2 实验研究与幸福的可测量第163-169页
        5.2.1 实验研究方法的应用第163-166页
        5.2.2 幸福的可测量问题第166-169页
    5.3 研究视野的扩展第169-172页
        5.3.1 同一问题历时比较研究第170页
        5.3.2 国家之间共时比较研究第170-172页
    5.4 研究结果的应用第172-178页
        5.4.1 研究的政策参与目的第173-175页
        5.4.2 对幸福研究政策参与的质疑第175-178页
第6章 从芬因霍芬幸福研究看中国幸福研究第178-206页
    6.1 关于经济收入与幸福关系的中国调查第178-189页
        6.1.1 中国学者关于经济收入与幸福关系的调查第178-184页
        6.1.2 芬因霍芬关于中国幸福的调查第184-186页
        6.1.3 中西研究结论的异同第186-189页
    6.2 影响结论的社会文化因素第189-196页
        6.2.1 文化差异与情感表达第190-193页
        6.2.2 文化差异不会影响幸福研究第193-196页
    6.3 芬因霍芬研究对中国的启示第196-206页
        6.3.1 研究概念、方法的一致性第196-197页
        6.3.2 跨学科研究与理论社会学第197-198页
        6.3.3 延迟研究与政策参与第198-199页
        6.3.4 大数据与政策参与第199-202页
        6.3.5 社会转型期与中国研究路径第202-206页
结语第206-208页
参考文献第208-211页

论文共2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分辨率光学遥感数据海上船舶提取
下一篇:机载蓝绿激光雷达水深信息获取与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