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工利益表达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7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17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19-20页 |
一、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页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农民工利益表达的基本理论 | 第20-26页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4页 |
一、农民工 | 第20-21页 |
二、利益表达 | 第21-22页 |
三、农民工利益表达 | 第22-24页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第24-26页 |
一、社会分层理论 | 第24页 |
二、政治参与理论 | 第24-25页 |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农民工利益表达的现状 | 第26-39页 |
第一节 农民工利益表达的发展历程 | 第26-28页 |
一、沉寂阶段 | 第26-27页 |
二、萌芽阶段 | 第27页 |
三、摸索阶段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农民工利益表达事件中的突出案例分析 | 第28-34页 |
一、案例回顾 | 第28-31页 |
二、案例中农民工利益表达的效果分析 | 第31-34页 |
第三节 农民工利益表达的现状评价 | 第34-35页 |
一、农民工利益表达的诉求得到实现 | 第34-35页 |
二、农民工利益表达的路程依然艰辛 | 第35页 |
第四节 农民工利益表达缺失的表现 | 第35-39页 |
一、人格尊严权受到侵害 | 第35-36页 |
二、政治参与权受到侵害 | 第36页 |
三、劳动权受到侵害 | 第36-37页 |
四、社会保障权受到侵害 | 第37页 |
五、教育权受到侵害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农民工利益表达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9-45页 |
第一节 利益表达能力不足 | 第39-40页 |
一、利益表达意识弱 | 第39页 |
二、组织化程度低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利益表达渠道不畅 | 第40-41页 |
一、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受阻 | 第40-41页 |
二、非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无力 | 第41页 |
第三节 利益表达制度保障不健全 | 第41-42页 |
一、户籍制度的屏蔽 | 第41-42页 |
二、法律制度的欠缺 | 第42页 |
第四节 利益表达客体不作为 | 第42-45页 |
一、政府采取歧视性政策 | 第42-43页 |
二、大众传媒作用微弱 | 第43-44页 |
三、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实现农民工利益表达的路径探析 | 第45-55页 |
第一节 提高农民工利益表达的能力 | 第45-46页 |
一、增强农民工利益表达意识 | 第45-46页 |
二、提高农民工利益表达的组织化水平 | 第46页 |
第二节 畅通农民工利益表达的渠道 | 第46-48页 |
一、规范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 | 第47页 |
二、拓展非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健全农民工利益表达的制度保障 | 第48-50页 |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 第48-49页 |
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 第49-50页 |
第四节 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 第50-51页 |
一、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 | 第50-51页 |
二、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 第51页 |
第五节 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 | 第51-52页 |
一、重塑农民工形象 | 第51-52页 |
二、帮助农民工满足利益诉求 | 第52页 |
第六节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 第52-55页 |
一、积极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 第52-53页 |
二、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