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超声波无损检测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16-20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超声波木材无损检测的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超声波在固体中传播的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2.2 超声波沿原木纵向传播的理论研究 | 第21-23页 |
2.3 超声波沿原木径向传播的理论研究 | 第23-25页 |
2.4 超声波检测木材性能的基本原理 | 第25-26页 |
2.4.1 超声波检测木材力学性能的原理 | 第25-26页 |
2.4.2 超声波检测木材内部缺陷的原理 | 第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原木中超声波不同传播速度研究 | 第27-38页 |
3.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 第27-30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7-28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28-30页 |
3.2 超声波在杉木原木中不同传播速度的分析 | 第30-34页 |
3.2.1 超声波在杉木中纵向与径向传播速度的比较 | 第31页 |
3.2.2 超声波在杉木中纵向心材与边材传播速度的比较 | 第31-34页 |
3.3 杉木纵向超声波传播速度的变异规律研究 | 第34-36页 |
3.3.1 杉木纵向超声波传播速度径向变异规律 | 第34-35页 |
3.3.2 杉木纵向超声波传播速度轴向变异规律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超声波快速检测木材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 第38-56页 |
4.1 杉木物理力学性能测定 | 第38-43页 |
4.1.1 杉木密度测定 | 第38-39页 |
4.1.2 杉木顺纹抗压强度测定 | 第39-40页 |
4.1.3 杉木顺纹抗拉强度测定 | 第40-41页 |
4.1.4 杉木抗弯强度测定 | 第41-42页 |
4.1.5 杉木顺纹抗压弹性模量测定 | 第42-43页 |
4.2 杉木密度与杉木力学性能的关系 | 第43-46页 |
4.2.1 杉木密度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 第43-44页 |
4.2.2 杉木密度与抗拉强度的关系 | 第44页 |
4.2.3 杉木密度与抗弯强度的关系 | 第44-45页 |
4.2.4 杉木密度与抗压弹性模量的关系 | 第45-46页 |
4.3 超声波传播速度与杉木物理力学性能的关系 | 第46-50页 |
4.3.1 超声波纵向传播速度与杉木密度的关系 | 第46-47页 |
4.3.2 超声波纵向传播速度与杉木抗压强度的关系 | 第47页 |
4.3.3 超声波纵向传播速度与杉木抗拉强度的关系 | 第47-48页 |
4.3.4 超声波纵向传播速度与杉木抗弯强度的关系 | 第48-49页 |
4.3.5 超声波纵向传播速度与杉木抗压弹性模量的关系 | 第49-50页 |
4.4 超声波动弹性模量与杉木力学性能的关系 | 第50-55页 |
4.4.1 杉木动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 第51页 |
4.4.2 杉木动弹性模量与抗拉强度的关系 | 第51-52页 |
4.4.3 杉木动弹性模量与抗弯强度的关系 | 第52-53页 |
4.4.4 杉木动弹性模量与抗压弹性模量的关系 | 第53-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超声波检测木材内部缺陷研究 | 第56-68页 |
5.1 超声波检测木材缺陷的基础 | 第56-57页 |
5.1.1 木材缺陷 | 第56页 |
5.1.2 超声波检测木材内部缺陷的原理 | 第56-57页 |
5.2 超声波传播速度与木材内部缺陷的关系 | 第57-67页 |
5.2.1 材料与方法 | 第57-60页 |
5.2.2 超声波传播速度与木材内部不同缺陷的关系 | 第60-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超声波临界波速的确定方法研究 | 第68-77页 |
6.1 临界波速的数学确定方法 | 第68-69页 |
6.2 杉木中超声波纵向传播与径向传播临界波速的确定 | 第69-76页 |
6.2.1 杉木中超声波纵向传播临界波速的确定 | 第69-74页 |
6.2.2 杉木中超声波径向传播临界波速的确定 | 第74-75页 |
6.2.3 应用实例 | 第75-7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7.1 结论 | 第77-78页 |
7.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附录 | 第84-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