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6-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3.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2.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32页 |
2.1 主题公园的概述 | 第20-22页 |
2.1.1 主题公园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主题公园的分类 | 第20-22页 |
2.2 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的概述 | 第22-27页 |
2.2.1 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的概念 | 第22-25页 |
2.2.2 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的特征 | 第25-27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7-32页 |
2.3.1 体验经济理论 | 第27页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2.3.3 遗产活化论 | 第28-29页 |
2.3.4 综合评价理论 | 第29-32页 |
3.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50页 |
3.1 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的功能解析 | 第32-35页 |
3.1.1 经济维度功能解析 | 第32-33页 |
3.1.2 历史文化维度功能解析 | 第33-34页 |
3.1.3 社会维度功能解析 | 第34-35页 |
3.1.4 生态维度功能解析 | 第35页 |
3.2 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 | 第35-36页 |
3.2.1 科学性原则 | 第35页 |
3.2.2 可操作性原则 | 第35-36页 |
3.2.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 第36页 |
3.2.4 层次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原则 | 第36页 |
3.3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6-50页 |
3.3.1 获取备选指标 | 第37-40页 |
3.3.2 构建初始指标 | 第40-41页 |
3.3.3 指标要素补充 | 第41-43页 |
3.3.4 评价指标删选 | 第43-45页 |
3.3.5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 | 第45-50页 |
4.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 第50-58页 |
4.1 确权方法比选 | 第50-51页 |
4.2 熵权法确定权重 | 第51-53页 |
4.2.1 熵权法概念 | 第51-52页 |
4.2.2 熵权法计算步骤 | 第52-53页 |
4.3 评价方法比选 | 第53-54页 |
4.4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 第54-58页 |
4.4.1 灰色关联度 | 第55-56页 |
4.4.2 协调度 | 第56-58页 |
5.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综合效益评价实证分析 | 第58-66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58页 |
5.2 项目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 第58-66页 |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8-59页 |
5.2.2 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59-61页 |
5.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1页 |
5.2.4 灰色关联度计算 | 第61-63页 |
5.2.5 协调度计算 | 第63-64页 |
5.2.6 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6.建议 | 第66-72页 |
6.1 提高文化资源转化率,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 第66-67页 |
6.2 兼顾多效益协调发展,推动各效益齐头并进 | 第67-68页 |
6.3 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受众满意度 | 第68-69页 |
6.4 拓展文化消费市场,树立文化品牌形象 | 第69-72页 |
7.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结论 | 第72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0-82页 |
附录一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