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一) 小学生过度社会化典型案例引发的思考 | 第11页 |
(二) 早期社会化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之启示 | 第11-12页 |
(三) 丰富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研究的需要 | 第12页 |
(四) 个人的学术兴趣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一) 社会化 | 第14页 |
(二) 过度社会化 | 第14-15页 |
(三) 小学生过度社会化 | 第15-16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16-23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三) 国内外文献研究的述评 | 第22-23页 |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一) 社会角色理论 | 第23页 |
(二) 参照群体理论 | 第23-24页 |
(三) 社会学习理论 | 第24-25页 |
六、研究的设计 | 第25-31页 |
(一)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二) 研究对象和研究假设 | 第26页 |
(三) 小学生社会化问卷设计 | 第26-31页 |
第二章 小学生社会化现状及调查结果分析 | 第31-47页 |
一、小学生社会化的整体状况 | 第32-38页 |
(一) 小学生生活技能调查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二) 小学生生活目标调查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三) 小学生价值观念调查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四) 小学生行为规范调查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五) 小学生社会角色调查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二、小学生社会化的差异性分析 | 第38-45页 |
(一) 小学生社会化的独立样本T检验 | 第38-42页 |
(二) 小学生社会化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2-45页 |
三、小学生社会化和过度社会化状况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原因分析 | 第47-63页 |
一、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 | 第47-48页 |
(一) 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 第47-48页 |
(二) 小学生青春期的提前 | 第48页 |
二、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 | 第48-63页 |
(一) 家庭环境的熏陶 | 第49-54页 |
(二) 学校教育的盲区 | 第54-56页 |
(三) 大众传媒的不足 | 第56-59页 |
(四) 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59-61页 |
(五) 同辈群体的示范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不利影响 | 第63-69页 |
一、对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不利影响 | 第63-65页 |
(一) 形成不良的人格 | 第63-64页 |
(二) 导致个性的缺失 | 第64页 |
(三) 造成童年的消逝 | 第64页 |
(四) 影响后续社会化的发展 | 第64-65页 |
二、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 第65-66页 |
(一) 社会功利化的加剧 | 第65页 |
(二) 社会不良风气的滋长 | 第65-66页 |
三、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不利影响 | 第66-69页 |
(一) 不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 第66页 |
(二) 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第66-67页 |
(三) 不利于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实现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应对策略 | 第69-82页 |
一、学生个人身份的认同 | 第69-70页 |
(一) 明晰角色定位,进行自我教育 | 第69-70页 |
(二) 学习参照榜样,促进自我发展 | 第70页 |
二、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 | 第70-74页 |
(一)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 第71页 |
(二) 改变教养方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 第71-72页 |
(三) 监督孩子行为,培养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 | 第72-73页 |
(四) 注意言行举止,注重家庭社会化的正面教育 | 第73页 |
(五) 主动联系老师,保持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 第73-74页 |
三、学校教育作用的发挥 | 第74-76页 |
(一)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 第74-75页 |
(二)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 第75页 |
(三) 密切联系学生家长,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 第75-76页 |
(四) 创建积极班级文化,引导同辈群体发展 | 第76页 |
四、大众传媒觉悟的提升 | 第76-79页 |
(一) 树立“儿童本位”意识,制作专业的儿童节目 | 第77-78页 |
(二) 主动承担媒介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 第78页 |
(三) 建立电视节目分级制度,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 第78页 |
(四) 利用技术手段净化网络环境,规定不同年龄段的上网权限 | 第78-79页 |
五、社会良好环境的创建 | 第79-81页 |
(一) 宣传社会积极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 第80页 |
(二) 缓解人们的生存压力,使社会竞争合理化 | 第80页 |
(三) 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完善相应政策法规 | 第80-81页 |
六、同辈群体间监督的加强 | 第81-8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附录 | 第89-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