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管理研究--以招商银行为例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1 引言 | 第7-12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 1.2.2 现实意义 | 第8页 |
| 1.3 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1.5 本文的难点与创新点 | 第11-12页 |
| 2 商业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12-19页 |
| 2.1 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业务概述 | 第12-13页 |
| 2.1.1 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业务的内涵 | 第12页 |
| 2.1.2 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业务的流程 | 第12-13页 |
| 2.2 商业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类型及其成因 | 第13-15页 |
| 2.2.1 商业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的类型 | 第13-14页 |
| 2.2.2 商业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的成因 | 第14-15页 |
| 2.3 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的内部控制 | 第15-16页 |
| 2.4 商业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管理的架构及流程 | 第16-17页 |
| 2.4.1 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管理的架构 | 第16页 |
| 2.4.2 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管理的流程 | 第16-17页 |
| 2.5 商业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管理的程序 | 第17-18页 |
| 2.6 商业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管理的策略 | 第18-19页 |
| 3 招商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管理现状 | 第19-25页 |
| 3.1 招行概况 | 第19页 |
| 3.2 招行对公授信基本流程 | 第19-21页 |
| 3.3 招行对公授信风险管理架构 | 第21页 |
| 3.4 招行对公授信风险管理内容 | 第21-25页 |
| 4 招商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25-40页 |
| 4.1 招商银行不良授信情况 | 第25页 |
| 4.2 招商银行对公授信资产质量分析 | 第25-31页 |
| 4.2.1 按五级分类划分的贷款分布情况 | 第26-27页 |
| 4.2.2 按行业划分的贷款及不良贷款分布 | 第27-30页 |
| 4.2.3 按地区划分的贷款及不良贷款分布 | 第30页 |
| 4.2.4 按担保方式划分的贷款及不良贷款分布 | 第30-31页 |
| 4.2.5 按逾期期限划分的贷款分布情况 | 第31页 |
| 4.3 招商银行对SZ铜业授信业务的案例分析 | 第31-37页 |
| 4.3.1 SZ铜业基本情况 | 第32页 |
| 4.3.2 SZ铜业经营状况分析 | 第32-35页 |
| 4.3.3 SZ铜业授信申报过程 | 第35页 |
| 4.3.4 SZ铜业授信业务分析 | 第35-37页 |
| 4.3.5 招商银行对SZ铜业授信业务的评价 | 第37页 |
| 4.4 招商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 4.4.1 客户经理风险意识薄弱 | 第37-38页 |
| 4.4.2 对公授信业务的流程存在一定隐患 | 第38页 |
| 4.4.3 对公授信业务的考核机制不科学 | 第38-39页 |
| 4.4.4 风险预警系统有待完善 | 第39-40页 |
| 5 招商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 | 第40-43页 |
| 5.1 提高员工业务素质 | 第40页 |
| 5.2 优化对公授信业务流程 | 第40-41页 |
| 5.3 建立科学的对公授信业务考核机制 | 第41-42页 |
| 5.4 优化风险预警系统 | 第42-43页 |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3-44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43页 |
| 6.2 展望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