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2 中国后现代文学概述 | 第15-22页 |
2.1 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与发展 | 第15页 |
2.2 中国后现代文学的兴起及发展 | 第15-16页 |
2.3 中国后现代文学的主要类型 | 第16-17页 |
2.3.1 先锋文学 | 第16页 |
2.3.2 新写实小说 | 第16-17页 |
2.3.3 新生代小说 | 第17页 |
2.3.4 第三代诗歌 | 第17页 |
2.4 中国后现代文学的思想特征 | 第17-22页 |
2.4.1 反对本质中心,追求“真实的怀疑” | 第18页 |
2.4.2 消解权威,追求多元化 | 第18-19页 |
2.4.3 反对确定性,追求不确定性 | 第19页 |
2.4.4 反对整体性,追求差异性 | 第19-20页 |
2.4.5 反对理性,追求非理性 | 第20页 |
2.4.6 消解崇高,追求世俗化 | 第20-22页 |
3 中国后现代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第22-34页 |
3.1 中国后现代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 第22-28页 |
3.1.1 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尊重差异、尊重个性”的新型教育观 | 第22-23页 |
3.1.2 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平等对话”的新型教育方法 | 第23-25页 |
3.1.3 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动态发展”的课程内容 | 第25-26页 |
3.1.4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 第26-28页 |
3.2 中国后现代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 第28-34页 |
3.2.1“不确定性”思想模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第28页 |
3.2.2“消解权威”思想削弱了教育者的主导性 | 第28-29页 |
3.2.3“反理性”思想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的真理性 | 第29-30页 |
3.2.4“反抗、怀疑”思想迷失了大学生的理性意识 | 第30-34页 |
4 中国后现代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的原因 | 第34-38页 |
4.1 社会转型为中国后现代文学的传播提供了契机 | 第34页 |
4.2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 第34-35页 |
4.3 网络媒体为中国后现代文学传播提供了条件 | 第35-36页 |
4.4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4.4.1 在教育目标上:重“完人”教育,轻“专才"教育 | 第36页 |
4.4.2 在教育方法上: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交流 | 第36-37页 |
4.4.3 在课程内容上: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 | 第37-38页 |
5 应对中国后现代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对策 | 第38-45页 |
5.1 充分发挥中国后现代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 第38-40页 |
5.1.1 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 第38页 |
5.1.2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向多方向型发展 | 第38-39页 |
5.1.3 构建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生关系 | 第39-40页 |
5.1.4 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动态发展 | 第40页 |
5.2 有效应对中国后现代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 第40-45页 |
5.2.1 价值澄清,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后现代文学的负面性 | 第40-41页 |
5.2.2 坚持教育目的的一元性和多样性 | 第41-42页 |
5.2.3 增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 第42页 |
5.2.4 坚持有限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观 | 第42-43页 |
5.2.5 发挥网络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 第43-45页 |
6 结语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