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面工程论文--路面:按使用材料分论文--沥青路面论文

以石灰岩为粗集料的排水沥青路面结构性及功能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19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6-19页
第二章 石灰岩应用于排水沥青路面的基本特性分析第19-29页
    2.1 江苏省内石灰岩特性调研第19-21页
    2.2 石灰岩应用于排水沥青路面的基本特性分析研究第21-27页
        2.2.1 集料密度及吸水率第22页
        2.2.2 压碎值第22-24页
        2.2.3 洛杉矶磨耗值第24-25页
        2.2.4 坚固性第25页
        2.2.5 抗磨光性能第25-27页
        2.2.6 集料粘附性第27页
    2.3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三章 沥青混合料性能对比研究第29-47页
    3.1 级配设计第29-37页
        3.1.1 试验原材料第29-30页
        3.1.2 以石灰岩为粗集料的PAC-13、PAC-10 级配设计第30-36页
            3.1.2.1 以石灰岩为粗集料的PAC-13 级配设计第31-35页
            3.1.2.2 以石灰岩为粗集料的PAC-10 级配设计第35-36页
        3.1.3 以玄武岩为粗集料的PAC-13、PAC-10 级配设计第36-37页
        3.1.4 SMA-13、SMA-10 级配设计第37页
    3.2 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对比研究第37-45页
        3.2.1 力学性能第37-38页
        3.2.2 高温稳定性能第38-40页
        3.2.3 低温抗裂性能第40-43页
        3.2.4 水稳性能第43-45页
    3.3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以石灰岩为粗集料的排水沥青路面结构性与功能性研究第47-73页
    4.1 抗滑性能衰变规律第47-52页
        4.1.1 加速磨耗装置第47-50页
        4.1.2 加速磨耗分析研究第50-52页
    4.2 抗滑性能第52-64页
        4.2.1 摆氏摩擦系数第53-57页
            4.2.1.1 室内摆氏摩擦系数检测第53-55页
            4.2.1.2 室外摆氏摩擦系数检测第55-57页
        4.2.2 横向力摩擦系数第57-62页
            4.2.2.1 以石灰岩为粗集料的排水沥青路面不同车道横向力摩擦系数研究第58-60页
            4.2.2.2 不同路面横向力摩擦系数研究第60页
            4.2.2.3 石灰岩排水路面不同速度下横向力摩擦系数研究第60-62页
        4.2.3 提高石灰岩排水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措施第62-64页
    4.3 降噪性能研究第64-69页
        4.3.1 吸声系数定义第64页
        4.3.2 排水沥青路面降噪理论模型与机理第64-65页
        4.3.3 仪器准备第65-66页
        4.3.4 吸声系数分析研究第66-69页
            4.3.4.1 以石灰岩为粗集料排水沥青混合料与SMA吸声性能对比第66-67页
            4.3.4.2 石灰岩排水沥青混合料与玄武岩排水沥青混合料吸声性能对比第67-69页
    4.4 透水性能第69-71页
    4.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施工工艺研究与试验路铺筑第73-81页
    5.1 工程概况第73-74页
    5.2 施工工艺第74-76页
        5.2.1 透层与防水层的处理第74-75页
        5.2.2 温度控制第75页
        5.2.3 摊铺第75页
        5.2.4 碾压第75-76页
    5.3 工程质量检测第76-80页
        5.3.1 路面现场检测第77页
        5.3.2 压实度第77-78页
        5.3.3 渗水系数第78-79页
        5.3.4 摆值第79-80页
    5.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6.1 结论第81-82页
    6.2 展望第82-83页
致谢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西大修工程沥青路面结构与层间性能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温度及加载频率对沥青混合料模量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