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行政诉讼立案制度的功能与模式 | 第11-15页 |
1.1 行政诉讼立案制度的基本含义 | 第11页 |
1.2 行政诉讼立案制度的功能 | 第11-13页 |
1.2.1 启动行政诉讼程序 | 第11-12页 |
1.2.2 筛选行政诉讼案件 | 第12页 |
1.2.3 增强诉讼主体的法治观念 | 第12-13页 |
1.3 立案制度的四种主要模式解析 | 第13-15页 |
1.3.1 立案制度与立案模式的关系 | 第13页 |
1.3.2 立案审查制下的“诉案模式”与“事前审查模式” | 第13-14页 |
1.3.3 立案登记制下的“绝对模式”与“诉状登记模式” | 第14-15页 |
第2章 中国行政诉讼立案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 第15-21页 |
2.1 从审查制到登记制:行政诉讼立案制度的历史变迁 | 第15-17页 |
2.1.1 立案审查制引发的弊端 | 第15-16页 |
2.1.2 中央政策的激励及立法的跟进 | 第16页 |
2.1.3“登记立案”的立法现状 | 第16-17页 |
2.2 当前行政诉讼立案制度及其模式的实质内涵 | 第17-18页 |
2.2.1 行政诉讼现行立案制度的实质 | 第18页 |
2.2.2 行政诉讼现行立案模式的实质 | 第18页 |
2.3 现行立案制度取得一定成效的原因 | 第18-21页 |
第3章 行政诉讼现行立案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1-25页 |
3.1 法律条款相互冲突 | 第21页 |
3.2 案件审查标准不统一 | 第21-23页 |
3.3 行政立案与行政审判职能紊乱 | 第23-25页 |
第4章 行政诉讼立案制度选择“诉状登记模式”的理由 | 第25-29页 |
4.1 起诉条件低阶化是重新选择立案模式的基础 | 第25-26页 |
4.2 选择“诉状登记模式”的三个理由 | 第26-29页 |
4.2.1 有效保障行政诉权 | 第26-27页 |
4.2.2 克服法院的选择性立案 | 第27-28页 |
4.2.3 不会导致行政“滥诉” | 第28-29页 |
第5章 完善“诉状登记模式”运行机制的思路 | 第29-33页 |
5.1 建立明确的审查标准 | 第29-30页 |
5.2 优化行政立案与行政审判的职能划分 | 第30页 |
5.3 构建与“诉状登记模式”相配套的措施 | 第30-33页 |
5.3.1 推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 第31页 |
5.3.2 建立受案范围负面清单和案件分流机制 | 第31页 |
5.3.3 赋予当事人立案过程中的参与权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