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农用化学物质、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利用细菌生物氧化作用制备锰基键电池电极材料及降解毒死蜱的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缩略语表第14-16页
第一章 细菌锰氧化作用应用于锂电池与降解毒死蜱的研究进展第16-53页
    1 锰的生物矿化第16-24页
        1.1 锰氧化微生物第16页
        1.2 锰氧化与多铜氧化酶第16-18页
        1.3 生物锰矿性质第18-19页
        1.4 漆酶概述第19-21页
            1.4.1 漆酶性质第19-20页
            1.4.2 漆酶应用第20-21页
                1.4.2.1 包埋法第20页
                1.4.2.2 微胶囊法第20页
                1.4.2.3 吸附法第20-21页
                1.4.2.4 共价结合法第21页
        1.5 表面展示系统第21-24页
            1.5.1 革兰氏阴性菌表面展示第21-22页
            1.5.2 革兰氏阳性菌表面展示第22-23页
            1.5.3 仿生矿化第23-24页
    2 细菌锰氧化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背景第24-41页
        2.1 锂离子电池研究概论第24-29页
            2.1.1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背景第24-26页
            2.1.2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简史第26-27页
            2.1.3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第27-29页
        2.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29-34页
            2.2.1 LiFeO_4正极材料第30-32页
            2.2.2 层状LiMO_2(M=Co、Mn)正极材料第32-33页
            2.2.3 LiMn_2O_4正极材料第33-34页
        2.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34-36页
            2.3.1 嵌入式负极材料第34-35页
            2.3.2 合金化负极材料第35页
            2.3.3 转换反应型负极材料第35-36页
        2.4 微生物生物模板用于锂电池电极材料的开发第36-41页
            2.4.1 生物矿化物模板第37-39页
            2.4.2 锰基氧化物电极材料的结构设计策略第39-41页
    3 细菌锰氧化应用于毒死蜱降解背景第41-51页
        3.1 毒死蜱危害第41-43页
            3.1.1 毒死蜱对人体毒性第41页
            3.1.2 毒死蜱降解衍生物危害第41-42页
            3.1.3 毒死蜱的生态效应第42-43页
        3.2 毒死蜱治理第43-50页
            3.2.1 非生物降解法第43-44页
                3.2.1.1 光催化氧化第43页
                3.2.1.2 化学转化法第43-44页
            3.2.2 生物降解法第44-50页
                3.2.2.1 微生物降解第45-48页
                3.2.2.2 漆酶降解毒死蜱第48-49页
                3.2.2.3 微生物降解毒死蜱的干扰因素第49-50页
        3.3 秀丽隐杆线虫与毒死蜱第50-51页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51-53页
第二章 锰氧化活性细菌形成的锰矿化物聚集体性质研究第53-79页
    1 前言第5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3-58页
        2.1 实验材料第53-55页
            2.1.1 菌株和质粒第53-54页
            2.1.2 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第54页
            2.1.3 主要试剂第54-55页
            2.1.4 主要仪器第55页
        2.2 实验方法第55-58页
            2.2.1 细菌Mn(Ⅱ)氧化活性的测定第55-56页
                2.2.1.1 细菌的Mn(Ⅱ)氧化活性测定第55页
                2.2.1.2 KMnO4标准曲线的制作方法:第55-56页
            2.2.2 锰氧化物聚集体培养第56页
            2.2.3 含Co~(2+)和Ni~(2+)的锰氧化活性曲线绘制第56页
            2.2.4 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及观察第56页
            2.2.5 透射电镜(TEM)和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HRTEM)分析第56-57页
            2.2.6 XPS测定第57页
            2.2.7 粉末XRD分析第57页
            2.2.8 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分析第57页
            2.2.9 热重分析(TGA)第57-58页
            2.2.10 比表面积测定第58页
            2.2.11 拉曼光谱第58页
    3 结果和分析第58-75页
        3.1 野生型锰氧化活性细菌聚集体的性质表征第58-68页
            3.1.1 锰氧化细菌聚集体形成的初筛第58页
            3.1.2 T34菌株聚集体形成动力学及Co~(2+)、Ni~(2+)金属离子影响第58-59页
            3.1.3 聚集体表观形貌及元素组成分析第59-62页
            3.1.4 T34聚集体物相组成及XPS分析第62-64页
            3.1.5 T34聚集体红外光谱分析第64-65页
            3.1.6 不同化合物对锰氧化活性影响第65-67页
            3.1.7 培养基浓度对锰氧化活性影响第67-68页
            3.1.8 Mn(Ⅱ)浓度对锰氧化活性影响第68页
        3.2 重组工程菌MB285的锰氧化聚集体的性质表征第68-75页
            3.2.1 聚集体形成及元素组成分析第68-71页
            3.2.2 聚集体微观结构及相组成第71-75页
    4 讨论与小结第75-79页
        4.1 讨论第75-77页
        4.2 小结第77-79页
第三章 细菌氧化矿化聚集体作为锂电池负极的构建与性能分析第79-115页
    1 前言第7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79-84页
        2.1 实验材料第79-81页
            2.1.1 菌株第79-80页
            2.1.2 培养基第80页
            2.1.3 主要实验试剂及原料第80页
            2.1.4 主要仪器第80-81页
        2.2 实验方法第81-83页
            2.2.1 多相多孔纳-微米复合材料制备第81-83页
                2.2.1.1 阳离子掺杂锰氧化物聚集体制备及预处理第82-83页
                2.2.1.2 热化学还原第83页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83-84页
            2.3.1 电极片制备第83页
            2.3.2 电池组装第83页
            2.3.3 恒流充放电测试第83-84页
            2.3.4 循环伏安测试第84页
    3 结果和分析第84-110页
        3.1 T34菌株制备阳离子掺杂MnO/C中空多孔复合物(CMC-D;D = Co, Ni)的表征分析第84-93页
            3.1.1 介孔材料BMC的孔隙结构优化与拉曼光谱分析第84-86页
            3.1.2 异源氧化物掺杂材料的SEM及EDS分析第86-87页
            3.1.3 掺杂材料的XRD数据Rietveld精修第87-89页
            3.1.4 掺杂材料的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及XPS分析第89-93页
        3.2 T34菌株制备复合材料作为锂电池负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93-97页
            3.2.1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测试第93-95页
            3.2.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循环伏安测试第95-97页
        3.3 MB285工程菌株制备阳离子掺杂MnO/C多相多孔复合物(BMC-D;D = Co,Ni)的表征分析第97-107页
            3.3.0 温度对BMB材料结构的影响与红外光谱分析第97-100页
            3.3.1 碳化后元素掺杂材料的扫描电镜观察第100-101页
            3.3.2 掺杂材料的XRD物相分析第101-103页
            3.3.3 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及XPS分析第103-107页
        3.4 MB285工程菌株制备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测试第107-110页
            3.4.1 循环性能及倍率性能测试第107-108页
            3.4.2 不同电极材料的循环伏安测试第108-110页
    4 讨论与小结第110-115页
        4.1 讨论第110-113页
        4.2 小结第113-115页
第四章 漆酶表面展示重组菌MB285降解毒死蜱及其代谢衍生物的研究第115-134页
    1 前言第11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15-119页
        2.1 实验材料第115-117页
            2.1.1 菌株第116页
            2.1.2 培养基第116页
            2.1.3 试剂第116页
            2.1.4 主要实验仪器第116-117页
        2.2 实验方法第117-119页
            2.2.1 降解实验第117页
            2.2.2 降解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分析第117-118页
            2.2.3 游离漆酶与表面展示漆酶降解能力的比较第118页
            2.2.4 MB285降解毒死蜱的影响因素第118页
            2.2.5 降解产物毒性评估第118-119页
            2.2.6 漆酶表面展示重组菌MB285的可重复利用性实验第119页
            2.2.7 真实废水中的生物降解实验第119页
    3 结果和分析第119-130页
        3.1 重组菌MB285降解毒死蜱产物及降解途径分析第119-122页
        3.2 游离漆酶和表面展示漆酶MB285工程菌对毒死蜱降解能力的比较第122-123页
        3.3 重组菌MB285降解毒死蜱条件优化第123-124页
        3.4 毒死蜱初始浓度和Cu对降解的影响第124-125页
        3.5 毒死蜱降解产物毒性评估第125-128页
        3.6 重复利用性实验第128-129页
        3.7 真实废水中的生物降解实验第129-130页
    4 讨论与小结第130-134页
        4.1 讨论第130-132页
        4.2 小结第132-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56页
附录第156-157页
致谢第157-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根癌农杆菌GW4中酶促和H2O2介导的非酶促锑氧化机制
下一篇: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遗传定位及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和抗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