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经济区区域生态治理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关于区域治理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关于地方政府合作的研究 | 第11页 |
1.2.3 关于沈阳经济区的实践研究 | 第11-12页 |
1.2.4 关于多中心治理生态问题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5 关于区域生态治理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1.1 沈阳经济区 | 第16页 |
2.1.2 区域治理 | 第16-17页 |
2.1.3 生态治理 | 第17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2.1 府际关系理论 | 第17-18页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18页 |
2.2.3 区域生态治理理论 | 第18-20页 |
第3章 沈阳经济区区域生态治理的进展、问题及原因 | 第20-27页 |
3.1 目前沈阳经济区生态治理的进展 | 第20-21页 |
3.2 沈阳经济区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21-24页 |
3.2.1 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 第21-22页 |
3.2.2 生态合作治理的协调机制不健全 | 第22页 |
3.2.3 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观念落后 | 第22页 |
3.2.4 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 | 第22-23页 |
3.2.5 参与主体及其影响力单一 | 第23-24页 |
3.3 问题出现的原因 | 第24-27页 |
3.3.1 行政壁垒依然存在 | 第24页 |
3.3.2 区域生态合作治理理念落后 | 第24页 |
3.3.3 利益取向和分配冲突 | 第24-25页 |
3.3.4 缺乏核心动力机制驱动 | 第25页 |
3.3.5 区域生态规划、制度不完善 | 第25-27页 |
第4章 国外区域生态治理的经验及启示 | 第27-31页 |
4.1 国外典型区域治理模式 | 第27-29页 |
4.1.1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模式 | 第27页 |
4.1.2 德国鲁尔模式 | 第27-28页 |
4.1.3 日本北九州模式 | 第28-29页 |
4.2 国外区域治理的共同趋势 | 第29-31页 |
4.2.1 国家立法和区域规划先行 | 第29页 |
4.2.2 中央政府政策支持 | 第29页 |
4.2.3 有一个核心动力机制驱动 | 第29-30页 |
4.2.4 政、企、研、社团形成合作治理网络 | 第30-31页 |
第5章 完善沈阳经济区生态治理的对策 | 第31-41页 |
5.1 建立联动的“多赢”合作协调机制 | 第31-33页 |
5.1.1 建立“多赢”的利益协调机制 | 第31页 |
5.1.2 完善区域生态补偿制度 | 第31-32页 |
5.1.3 设置区域生态治理的核心机构 | 第32-33页 |
5.2 完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 第33-35页 |
5.2.1 制定合理的区域生态规划 | 第33-34页 |
5.2.2 健全区域污染防治制度 | 第34-35页 |
5.2.3 健全区域环境联合执法制度 | 第35页 |
5.3 树立以新型绩效考核为基础的绿色政绩观 | 第35-37页 |
5.3.1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 第35-36页 |
5.3.2 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 | 第36-37页 |
5.4 构建政、企、研、社合作治理的多元网络 | 第37-41页 |
5.4.1 增强企业责任意识 | 第37-38页 |
5.4.2 完善公众参与激励机制 | 第38-39页 |
5.4.3 增强社会环保组织能力 | 第39-4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1-4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