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沈阳经济区区域生态治理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的背景第9-10页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第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4页
        1.2.1 关于区域治理的研究第10-11页
        1.2.2 关于地方政府合作的研究第11页
        1.2.3 关于沈阳经济区的实践研究第11-12页
        1.2.4 关于多中心治理生态问题的研究第12-13页
        1.2.5 关于区域生态治理的研究第13-14页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4页
        1.3.1 研究思路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页
    1.4 创新点第14-16页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6-20页
    2.1 相关概念第16-17页
        2.1.1 沈阳经济区第16页
        2.1.2 区域治理第16-17页
        2.1.3 生态治理第17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17-20页
        2.2.1 府际关系理论第17-18页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第18页
        2.2.3 区域生态治理理论第18-20页
第3章 沈阳经济区区域生态治理的进展、问题及原因第20-27页
    3.1 目前沈阳经济区生态治理的进展第20-21页
    3.2 沈阳经济区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第21-24页
        3.2.1 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第21-22页
        3.2.2 生态合作治理的协调机制不健全第22页
        3.2.3 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观念落后第22页
        3.2.4 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第22-23页
        3.2.5 参与主体及其影响力单一第23-24页
    3.3 问题出现的原因第24-27页
        3.3.1 行政壁垒依然存在第24页
        3.3.2 区域生态合作治理理念落后第24页
        3.3.3 利益取向和分配冲突第24-25页
        3.3.4 缺乏核心动力机制驱动第25页
        3.3.5 区域生态规划、制度不完善第25-27页
第4章 国外区域生态治理的经验及启示第27-31页
    4.1 国外典型区域治理模式第27-29页
        4.1.1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模式第27页
        4.1.2 德国鲁尔模式第27-28页
        4.1.3 日本北九州模式第28-29页
    4.2 国外区域治理的共同趋势第29-31页
        4.2.1 国家立法和区域规划先行第29页
        4.2.2 中央政府政策支持第29页
        4.2.3 有一个核心动力机制驱动第29-30页
        4.2.4 政、企、研、社团形成合作治理网络第30-31页
第5章 完善沈阳经济区生态治理的对策第31-41页
    5.1 建立联动的“多赢”合作协调机制第31-33页
        5.1.1 建立“多赢”的利益协调机制第31页
        5.1.2 完善区域生态补偿制度第31-32页
        5.1.3 设置区域生态治理的核心机构第32-33页
    5.2 完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第33-35页
        5.2.1 制定合理的区域生态规划第33-34页
        5.2.2 健全区域污染防治制度第34-35页
        5.2.3 健全区域环境联合执法制度第35页
    5.3 树立以新型绩效考核为基础的绿色政绩观第35-37页
        5.3.1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第35-36页
        5.3.2 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第36-37页
    5.4 构建政、企、研、社合作治理的多元网络第37-41页
        5.4.1 增强企业责任意识第37-38页
        5.4.2 完善公众参与激励机制第38-39页
        5.4.3 增强社会环保组织能力第39-41页
第6章 结论第41-42页
    6.1 研究结论第41页
    6.2 研究展望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致谢第45-46页
作者简介第46-4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常压等离子体改性苎麻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高速精密外圆磨削热及其监控方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