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52页 |
1.1 等离子体基本概念 | 第16-25页 |
1.1.1 等离子体定义 | 第16页 |
1.1.2 等离子体产生 | 第16-17页 |
1.1.3 等离子体分类 | 第17-19页 |
1.1.4 等离子体的放电形式 | 第19-21页 |
1.1.5 影响等离子体改性效果的处理参数 | 第21-22页 |
1.1.6 常压等离子体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 第22-25页 |
1.2 苎麻增强复合材料 | 第25-29页 |
1.2.1 苎麻简介 | 第25-27页 |
1.2.2 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简介及应用现状 | 第27-29页 |
1.3 复合材料的界面 | 第29-38页 |
1.3.1 复合材料界面的定义与作用 | 第29页 |
1.3.2 界面作用力理论 | 第29-33页 |
1.3.3 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改性方法 | 第33-38页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38-41页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8-3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52页 |
第二章 常压等离子体处理对苎麻纤维表面性能的影响 | 第52-76页 |
2.1 前言 | 第52-5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3-59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2.2.2 试样准备和等离子体处理 | 第53-54页 |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 第54-55页 |
2.2.4 原子力显微镜测试(AFM) | 第55页 |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 第55页 |
2.2.6 纤维接触角测试 | 第55-56页 |
2.2.7 单纤维抽拔测试 | 第56-58页 |
2.2.8 单纤维拉伸强度测试 | 第58页 |
2.2.9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8-5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9页 |
2.3.1 纤维表面宏观形貌分析 | 第59-60页 |
2.3.2 纤维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 第60-61页 |
2.3.3 纤维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 第61-66页 |
2.3.4 纤维接触角分析 | 第66-67页 |
2.3.5 界面剪切强度分析(IFSS) | 第67-68页 |
2.3.6 单纤维拉伸强度 | 第68-6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第三章 响应面法研究常压等离子体处理参数对苎麻纤维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76-104页 |
3.1 前言 | 第76-7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7-84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77-78页 |
3.2.2 试样准备和等离子体处理 | 第78-81页 |
3.2.3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 第81页 |
3.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 第81页 |
3.2.5 纤维接触角测试 | 第81-82页 |
3.2.6 单纤维抽拔测试 | 第82-83页 |
3.2.7 气体成分测试 | 第83-8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4-99页 |
3.3.1 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 第84-86页 |
3.3.2 纤维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 第86-89页 |
3.3.3 纤维接触角分析 | 第89-93页 |
3.3.4 界面剪切强度分析(IFSS) | 第93-98页 |
3.3.5 气体成分分析 | 第98-9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第四章 常压等离子体对苎麻纤维改性效果的时效性研究 | 第104-122页 |
4.1 前言 | 第104-10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5-108页 |
4.2.1 材料准备 | 第105页 |
4.2.2 试样准备和等离子体处理 | 第105-106页 |
4.2.3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 第106页 |
4.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 第106-107页 |
4.2.5 纤维接触角测试 | 第107页 |
4.2.6 单纤维抽拔测试 | 第107页 |
4.2.7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07-108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108-117页 |
4.3.1 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 第108-110页 |
4.3.2 纤维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 第110-114页 |
4.3.3 纤维接触角分析 | 第114-116页 |
4.3.4 界面剪切强度分析(IFSS) | 第116-11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2页 |
第五章 常压等离子体改性苎麻织物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研究 | 第122-142页 |
5.1 前言 | 第122-12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23-127页 |
5.2.1 材料准备 | 第123页 |
5.2.2 等离子体处理 | 第123-124页 |
5.2.3 复合材料制备 | 第124-125页 |
5.2.4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 第125页 |
5.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125页 |
5.2.6 接触角测试 | 第125页 |
5.2.7 力学性能测试 | 第125-12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27-137页 |
5.3.1 表面形貌分析 | 第127-129页 |
5.3.2 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 第129-132页 |
5.3.3 接触角分析 | 第132-133页 |
5.3.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 第133-13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2-145页 |
6.1 结论 | 第142-143页 |
6.2 创新点 | 第143页 |
6.3 展望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