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详细摘要 | 第7-11页 |
Detailed Abstract | 第11-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0-2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0页 |
1.1.2 发展新型煤化工的意义 | 第20-2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我国新型煤化工行业状况 | 第26-32页 |
2.1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2.1.1 传统煤化工产业己进入成熟期 | 第26页 |
2.1.2 代替为目标的新型煤化工产业正在起步 | 第26-27页 |
2.1.3 新型煤化工技术的开发应用取得显著进展 | 第27页 |
2.2 煤化工产业主要问题与挑战 | 第27-31页 |
2.2.1 传统煤化工产业的矛盾和问题突出 | 第27-28页 |
2.2.2 水资源与环境条件成为主要制约因素 | 第28页 |
2.2.3 主要对策 | 第28-29页 |
2.2.4 “十二五”期间新型煤化工技术发展思路 | 第29-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新型煤化工产业技术经济分析 | 第32-54页 |
3.1 国内外新型煤化工技术进展状况 | 第32-42页 |
3.1.1 新型煤气化技术 | 第32-33页 |
3.1.2 煤制烯烃技术 | 第33-34页 |
3.1.3 煤制油技术 | 第34-35页 |
3.1.4 煤制乙二醇技术 | 第35页 |
3.1.5 煤制天然气技术 | 第35-36页 |
3.1.6 煤制二甲醚技术 | 第36-38页 |
3.1.7 高挥发分性煤固体热载体法快速热解产业化的关键技术 | 第38-39页 |
3.1.8 二氧化碳低成本捕集及利用技术 | 第39-40页 |
3.1.9 示范装置进展情况 | 第40-42页 |
3.2 新型煤化工产业经济性分析 | 第42-51页 |
3.2.1 煤制油 | 第42-44页 |
3.2.2 煤制烯烃 | 第44-46页 |
3.2.3 煤制二甲醚 | 第46-48页 |
3.2.4 煤制乙二醇 | 第48-49页 |
3.2.5 煤制天然气 | 第49-51页 |
3.2.6 结论 | 第5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第四章 煤化工主要产品供需缺口预测 | 第54-96页 |
4.1 预测模型 | 第54-60页 |
4.1.1 灰色预测模型 | 第54-56页 |
4.1.2 趋势外推法模型 | 第56-57页 |
4.1.3 组合预测模型 | 第57-60页 |
4.2 天然气供需现状及预测 | 第60-71页 |
4.2.1 天然气供给预测 | 第60-67页 |
4.2.2 天然气需求预测 | 第67-70页 |
4.2.3 未来天然气供求缺口分析 | 第70-71页 |
4.3 乙二醇供需现状及预测 | 第71-77页 |
4.3.1 乙二醇供给预测 | 第71-75页 |
4.3.2 乙二醇需求预测 | 第75-77页 |
4.3.3 乙二醇未来缺口分析 | 第77页 |
4.4 煤制烯烃供需现状及预测 | 第77-84页 |
4.4.1 乙烯产量预测 | 第77-79页 |
4.4.2 乙烯表观消费量预测 | 第79-80页 |
4.4.3 乙烯未来缺口分析 | 第80页 |
4.4.4 丙烯产量预测 | 第80-82页 |
4.4.5 丙烯消费量预测 | 第82-83页 |
4.4.6 丙烯未来缺口分析 | 第83-84页 |
4.5 煤制二甲醚产量及预测 | 第84-89页 |
4.5.1 二甲醚产量预测 | 第84-85页 |
4.5.2 二甲醚的需求分析 | 第85-86页 |
4.5.3 柴油消费量预测 | 第86-87页 |
4.5.4 LPG 消费量预测 | 第87-88页 |
4.5.5 二甲醚缺口预测 | 第88-89页 |
4.6 煤制油供需预测 | 第89-92页 |
4.6.1 石脑油供给预测 | 第89-91页 |
4.6.2 石脑油消费预测 | 第91-92页 |
4.6.3 石脑油未来缺口预测 | 第92页 |
4.7 煤炭未来产能及煤化工缺口耗煤量 | 第92-94页 |
4.7.1 煤炭未来产能分析 | 第92-93页 |
4.7.2 煤化工产品缺口未来耗煤分析 | 第93-94页 |
4.7.3 对策建议 | 第9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五章 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布局 | 第96-118页 |
5.1 我国煤炭、水资源分布 | 第96-97页 |
5.1.1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情况 | 第96页 |
5.1.2 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 | 第96-97页 |
5.2 典型区域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布局 | 第97-103页 |
5.2.1 内蒙古自治区 | 第97-98页 |
5.2.2 新疆 | 第98-99页 |
5.2.3 宁夏自治区 | 第99-100页 |
5.2.4 陕西省 | 第100-101页 |
5.2.5 山西省 | 第101-102页 |
5.2.6 河南省 | 第102-103页 |
5.3 我国重点企业新型煤化工发展状况分析 | 第103-11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5-118页 |
第六章 国家支持新型煤化工发展的风险及建议 | 第118-130页 |
6.1 风险分析 | 第118-123页 |
6.1.1 产业政策 | 第118-119页 |
6.1.2 能源形势方面 | 第119-122页 |
6.1.3 市场风险 | 第122页 |
6.1.4 技术风险 | 第122页 |
6.1.5 成本风险 | 第122页 |
6.1.6 低碳经济风险 | 第122-123页 |
6.2 国家支持新型煤化工发展的几点建议 | 第123-129页 |
6.2.1 政策支持 | 第123-124页 |
6.2.2 技术支持 | 第124-125页 |
6.2.3 经济支持 | 第125-12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创新点 | 第130-13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0-131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作者简介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