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详细摘要 | 第6-9页 |
Detailed Abstract | 第9-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7-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8页 |
1.2.1 “深部"的概念 | 第19页 |
1.2.2 “软岩"的概念 | 第19-20页 |
1.2.3 基于能量理论进行支护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4 巷道支护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2.5 软岩巷道支护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2.6 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2.7 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8-3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单轴加载砂岩破坏演化过程红外辐射实验研究 | 第33-53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工程背景 | 第34-38页 |
2.2.1 矿井概况 | 第34页 |
2.2.2 开采煤层 | 第34-37页 |
2.2.3 矿井地质 | 第37-38页 |
2.2.4 矿井开采技术条件 | 第38页 |
2.3 试验目的和内容 | 第38-39页 |
2.3.1 试验目的 | 第39页 |
2.3.2 试验内容 | 第39页 |
2.4 采样与试样制备 | 第39页 |
2.5 试验设备及试验过程 | 第39-46页 |
2.5.1 SEM 扫描电镜 | 第39-41页 |
2.5.2 能谱仪 | 第41-43页 |
2.5.3 加载系统 | 第43-44页 |
2.5.4 红外热像仪 | 第44-45页 |
2.5.5 试验过程 | 第45-46页 |
2.6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5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基于能量平衡理论的支护能量耦合模型研究 | 第53-69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基本假设 | 第53-55页 |
3.3 公式推导 | 第55-63页 |
3.3.1 能量平衡方程 | 第55-57页 |
3.3.2 基于能量平衡理论的变支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57-63页 |
3.4 巷道开挖变支过程的能量耗散分析 | 第63-65页 |
3.5 基于能量理论的优化合理支护时间的确定 | 第65-6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数值理论分析 | 第69-99页 |
4.1 引言 | 第69-71页 |
4.2 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 | 第71-73页 |
4.2.1 模型的建立 | 第71-72页 |
4.2.2 参数选取 | 第72-73页 |
4.3 研究方案 | 第73-97页 |
4.3.1 无支护巷道 | 第74-77页 |
4.3.2 正常支护巷道 | 第77-81页 |
4.3.3 无支护底板超挖半圆拱形巷道变形和应力分布 | 第81-84页 |
4.3.4 支护底板超挖半圆拱形巷道变形和应力分布 | 第84-87页 |
4.3.5 超挖底板半圆拱巷道打底锚后的变形情况和受力状态 | 第87-90页 |
4.3.6 超挖底板半圆拱巷道底板锚注后的变形情况和受力状态 | 第90-92页 |
4.3.7 综合分析 | 第92-97页 |
4.4 变支耦合模型模拟验证 | 第97-9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五章 工业试验 | 第99-123页 |
5.1 引言 | 第99-100页 |
5.2 松动圈的确定 | 第100-106页 |
5.2.1 方法选择 | 第100-101页 |
5.2.2 测试仪器与方法 | 第101-102页 |
5.2.3 地质雷达主要参数设置 | 第102-103页 |
5.2.4 测量结果 | 第103-106页 |
5.3 原有支护系统 | 第106-108页 |
5.3.1 原有支护 | 第106页 |
5.3.2 原有支护系统评价 | 第106-108页 |
5.4 支护系统优化 | 第108-110页 |
5.4.1 理论分析 | 第108页 |
5.4.2 方案提出 | 第108-110页 |
5.5 施工方案 | 第110-112页 |
5.5.1 支护系统 | 第110-111页 |
5.5.2 支护材料 | 第111-112页 |
5.6 矿压监测与结果分析 | 第112-119页 |
5.6.1 对比试验设计 | 第112-114页 |
5.6.2 矿压监测内容 | 第114-116页 |
5.6.3 矿压监测结果 | 第116-118页 |
5.6.4 支护效果评价 | 第118-119页 |
5.7 理论分析与验证 | 第119-120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20-12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7页 |
6.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第123-124页 |
6.2 本文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 | 第124-125页 |
6.3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作者简介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