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7页 |
1.1 引言 | 第17页 |
1.2 填料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2.1 填料的分类 | 第17页 |
1.2.2 规整填料 | 第17-20页 |
1.2.2.1 规整填料的特点及分类 | 第17-19页 |
1.2.2.2 规整填料的应用 | 第19-20页 |
1.3 超重力技术简介 | 第20-23页 |
1.3.1 旋转填充床的发展历史 | 第20-21页 |
1.3.2 旋转填充床基本结构和原理 | 第21-23页 |
1.4 旋转填充床的基础研究 | 第23-31页 |
1.4.1 旋转填充床压降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4.2 旋转填充床传质性能研究进展 | 第26-31页 |
1.5 旋转填充床的应用研究 | 第31-36页 |
1.5.1 脱除地下水中的挥发性污染物 | 第31页 |
1.5.2 油田注水脱氧 | 第31页 |
1.5.3 聚合物脱挥 | 第31-32页 |
1.5.4 纳米材料制备 | 第32页 |
1.5.5 连续精馏 | 第32页 |
1.5.6 脱硫应用研究 | 第32-36页 |
1.5.6.1 脱硫工艺简介 | 第33页 |
1.5.6.2 旋转填充床脱硫研究进展 | 第33-36页 |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36-37页 |
1.6.1 本论文研究目的 | 第36页 |
1.6.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第二章 规整填料旋转填充床压降特性研究 | 第37-51页 |
2.1 前言 | 第37页 |
2.2 实验所用规整填料 | 第37-38页 |
2.3 实验设备及流程 | 第38-40页 |
2.3.1 实验设备 | 第38-39页 |
2.3.2 压降特性研究实验流程 | 第39-40页 |
2.4 干床压降 | 第40-42页 |
2.5 湿床压降 | 第42-46页 |
2.5.1 转子转速对湿床压降的影响 | 第42-43页 |
2.5.2 气体流量对湿床压降的影响 | 第43-45页 |
2.5.3 液体流量对湿床压降的影响 | 第45-46页 |
2.6 与传统丝网填料湿床压降的对比 | 第46-47页 |
2.7 规整填料旋转填充床湿床压降关联式 | 第47-49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规整填料旋转填充床传质性能研究 | 第51-73页 |
3.1 前言 | 第51页 |
3.2 实验设备及流程 | 第51-57页 |
3.2.1 实验设备 | 第51-54页 |
3.2.1.1 红外气体分析仪 | 第51-52页 |
3.2.1.2 全自动电位滴定仪 | 第52-53页 |
3.2.1.3 酸式滴定管 | 第53-54页 |
3.2.2 传质特性研究实验流程 | 第54-57页 |
3.3 实验数据分析计算方法 | 第57-59页 |
3.3.1 有效传质比表面积a的计算方法 | 第57-59页 |
3.3.2 计算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_La的方法 | 第59页 |
3.4 规整填料旋转填充床填料区传质性能研究 | 第59-64页 |
3.4.1 转子转速对填料区有效传质比表面积a_P的影响 | 第60-61页 |
3.4.2 气体流量对填料区有效传质比表面积a_P的影响 | 第61-62页 |
3.4.3 液体流量对填料区有效传质比表面积a_P的影响 | 第62页 |
3.4.4 转子转速对填料区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_La_P的影响 | 第62-63页 |
3.4.5 气体流量对填料区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_La_P的影响 | 第63-64页 |
3.4.6 液体流量对填料区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_La_P的影响 | 第64页 |
3.5 规整填料旋转填充床空腔区传质性能研究 | 第64-69页 |
3.5.1 转子转速对空腔区有效传质比表面积a_C的影响 | 第65页 |
3.5.2 气体流量对空腔区有效传质比表面积a_C的影响 | 第65-66页 |
3.5.3 液体流量对空腔区有效传质比表面积a_C的影响 | 第66-67页 |
3.5.4 转子转速对空腔区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_La_C的影响 | 第67页 |
3.5.5 气体流量对空腔区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_La_C的影响 | 第67-68页 |
3.5.6 液体流量对空腔区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_La_C的影响 | 第68-69页 |
3.6 旋转填充床中各部分平均传质表面积A的关系 | 第69页 |
3.7 四种规整填料比表面积利用率对比 | 第69-7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四章 规整填料旋转填充床脱硫性能研究 | 第73-79页 |
4.1 前言 | 第7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3-76页 |
4.2.1 实验原理 | 第73页 |
4.2.2 实验药品 | 第73页 |
4.2.3 实验设备 | 第73-75页 |
4.2.4 实验流程 | 第75-76页 |
4.2.5 实验分析方法 | 第76页 |
4.3 氨法脱硫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6-78页 |
4.3.1 转子转速及进气口SO_2浓度对SO_2脱除率的影响 | 第76-77页 |
4.3.2 (NH_4)_2SO_3溶液浓度对SO_2脱除率的影响 | 第77页 |
4.3.3 气液比对SO_2脱除率的影响 | 第77-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9-81页 |
5.1 结论 | 第79-80页 |
5.2 建议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1页 |
作者和导师介绍 | 第91-92页 |
附件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