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 2. 猜想与假设能力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2.1 科学探究能力的调查研究 | 第11页 |
| 2.2 假设检验能力的心理学研究 | 第11-13页 |
| 2.3 反例理论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3. 猜想与假设能力的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 3.1 猜想与假设、假说的含义 | 第14页 |
| 3.2 猜想与假设的特点 | 第14-15页 |
| 3.3 猜想与假设能力的界定 | 第15-16页 |
| 4. 研究过程 | 第16-26页 |
| 4.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6-17页 |
| 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4.3 猜想与假设能力评价量表的制定 | 第18-23页 |
| 4.3.1 猜想与假设能力指标(要素)的初步确定 | 第18-19页 |
| (1) 提出与问题相关多种假设的能力 | 第18页 |
| (2) 说出假设合理理由的能力 | 第18页 |
| (3) 提出高质量假设的能力 | 第18-19页 |
| 4.3.2 猜想与假设能力PTA 量表的制定 | 第19-23页 |
| (1) 猜想与假设能力PTA 量表的初步制定 | 第19-20页 |
| (2) 猜想与假设能力PTA量表的进一步修正 | 第20-23页 |
| 4.4 问卷的编制及数据处理 | 第23-26页 |
| 4.4.1 问卷的试题的编制 | 第23-24页 |
| 4.4.2 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24页 |
| 4.4.3 问卷的结构效度分析 | 第24-26页 |
| 4.4.4 调查数据的处理 | 第26页 |
| 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6-47页 |
| 5.1 能够接受问题的事实,并提出假设能力 | 第26-27页 |
| 5.2 提出与问题相关假设的个数的能力 | 第27-29页 |
| 5.3 说出假设合理理由的能力 | 第29-33页 |
| 5.4 提出高质量假设的能力 | 第33-35页 |
| 5.5 猜想与假设能力的总体情况分析 | 第35-40页 |
| 5.6 各类型的学校的学生对“反例”所采取的普遍策略及情况分析 | 第40-44页 |
| 5.6.1 拒绝反例 | 第40-41页 |
| 5.6.2 指出其他影响因素,重新解释反例 | 第41-42页 |
| 5.6.3 修改理论 | 第42-43页 |
| 5.6.4 其它 | 第43-44页 |
| 5.7 典型访谈例析 | 第44-47页 |
| 6. 进一步讨论和结论 | 第47-49页 |
| 7. 教学建议 | 第49-52页 |
| 7.1 加强教师的探究教学能力培训,转变教师的知识观 | 第49-50页 |
| 7.2 直面前概念,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 第50页 |
| 7.3 培养学生对问题作出解释或自我解释的习惯 | 第50-51页 |
| 7.4 加强猜想与假设方法的教学 | 第51页 |
| 7.5 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 | 第51页 |
| 7.6 加强对化学反应本质的教学 | 第51-52页 |
| 7.7 加强合作学习 | 第52页 |
| 8. 研究反思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附录 | 第58-65页 |
| 附录1、 | 第58-59页 |
| 附录2、 | 第59-60页 |
| 附录3、 | 第60-61页 |
| 附录4、 | 第6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