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言 | 第11-30页 |
一、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二、学术前史综述 | 第13-28页 |
三、论文研究方法及其创新之处 | 第28-30页 |
第一章 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的生成背景 | 第30-87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近代化历程 | 第30-42页 |
一、明清之际新伦理思想的涌动 | 第30-37页 |
二、救亡图存呼唤清末民初伦理变革 | 第37-42页 |
第二节 中西伦理学的相互激荡 | 第42-87页 |
一、中西伦理观在近代社会的激烈交锋 | 第42-50页 |
二、中西伦理观交锋的几个问题 | 第50-60页 |
三、先行者对中国传统伦理向近代转型的尝试 | 第60-87页 |
第二章 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生成中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 第87-143页 |
第一节 梁启超的“梁氏输入”与近代伦理术语生成 | 第87-100页 |
一、梁启超与中国近代伦理学新术语的生成 | 第87-94页 |
二、《新民说》中的伦理学重要术语 | 第94-100页 |
第二节 王国维的圆通开放与近代伦理术语生成 | 第100-109页 |
一、王国维与中国近代伦理学新术语的生成 | 第100-105页 |
二、《西洋伦理学史要》、《伦理学》中的伦理术语 | 第105-109页 |
第三节 刘师培的“开天辟地”与近代伦理术语生成 | 第109-117页 |
一、刘师培与中国近代伦理学新术语的生成 | 第110-114页 |
二、《伦理教科书》中的重要术语 | 第114-117页 |
第四节 蔡元培的兼容并蓄与近代伦理术语生成 | 第117-129页 |
一、蔡元培与中国近代伦理新术语的生成 | 第117-123页 |
二、《伦理学原理》等伦理著作中的重要术语 | 第123-129页 |
第五节 同时代的其他伦理学者及其著作 | 第129-143页 |
一、严复与近代伦理新术语 | 第130-133页 |
二、杜亚泉的《伦理标准说》与服部宇之吉的《伦理学教科书》 | 第133-136页 |
三、杨昌济与与近代伦理新术语 | 第136-143页 |
第三章 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的个案考察(一) | 第143-188页 |
第一节 “伦理学”的学名厘定 | 第143-161页 |
一、“伦理”古义发微 | 第143-145页 |
二、Ethics和“伦理学”在日本的厘定 | 第145-152页 |
三、Ethics在清末的命名 | 第152-161页 |
第二节 道德:在中西日文化互动中流转 | 第161-172页 |
一、中西对译中的“道德” | 第161-165页 |
二、日本对Morality的厘定 | 第165-170页 |
三、Moral或Morality学名在中国的确立 | 第170-172页 |
第三节 在时空中演绎的“善” | 第172-188页 |
一、“善”的古典义探源 | 第173-174页 |
二、西方的Good | 第174-178页 |
三、日本对Good学名的译定 | 第178-182页 |
四、中国“善”近代义的生成 | 第182-188页 |
第四章 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的个案考察(二) | 第188-232页 |
第一节 应时而生的“义务” | 第188-199页 |
一、中国的“义”与“务” | 第188-190页 |
二、“义务”在日本的创制 | 第190-194页 |
三、“义务”在中国的诞生 | 第194-199页 |
第二节 “爱”的旅行:从“仁爱”到“博爱”的转换 | 第199-212页 |
一、古代的“仁爱”与“博爱” | 第199-202页 |
二、“博爱”与Philanthropy的对接 | 第202-207页 |
三、Philanthropy学名在中国的厘定 | 第207-212页 |
第三节 “幸福”:人生鸽的之诉求 | 第212-232页 |
一、“幸福”的历史溯源 | 第213-219页 |
二、日人眼中的Happiness和Well-being | 第219-223页 |
三、“幸福”的近代转型 | 第223-232页 |
第五章 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的生成通则 | 第232-279页 |
第一节 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的生成路径、生成过程与生成主体 | 第232-247页 |
一、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的生成路径 | 第232-239页 |
二、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的生成过程 | 第239-242页 |
三、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的生成主体 | 第242-247页 |
第二节 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的生成原则 | 第247-255页 |
一、在制名上,力图传承重于创新 | 第247-251页 |
二、在翻译上,以意译为主,力求选名通俗 | 第251-255页 |
第三节 影响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生成的主要因素 | 第255-267页 |
一、日本文化的影响 | 第255-257页 |
二、官方学术态度的变动 | 第257-260页 |
三、创制者的学识、阅历等个人素养 | 第260-262页 |
四、汉字语汇的特点 | 第262-267页 |
第四节 统一伦理学术语译名的实践 | 第267-279页 |
一、商务印书馆与伦理学术语的译定 | 第267-271页 |
二、名词编订馆的统一术语工作 | 第271-275页 |
三、李提摩太与《哲学术语词汇》 | 第275-279页 |
结语 | 第279-293页 |
一、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的生成与学科构建 | 第279-284页 |
二、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的传承与发展 | 第284-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307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307-308页 |
后记 | 第3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