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非点源氮磷输出变化规律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绪论第13-28页
    1.1 选题背景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24页
        1.2.1 非点源污染产生机理第15-19页
        1.2.2 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研究第19-23页
        1.2.3 SWAT模型在国内外的研究应用进展第23-24页
    1.3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1.4 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5-28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1.4.2 主要研究方法第26页
        1.4.3 主要技术路线第26-28页
2 香溪河水体富营养化污源指示研究第28-45页
    2.1 流域基本概况第28-33页
        2.1.1 地质地貌特点第30页
        2.1.2 水文气象条件第30-31页
        2.1.3 土地利用第31-32页
        2.1.4 土壤第32页
        2.1.5 社会经济第32-33页
    2.2 库湾水环境现状及水体富营养化评价第33-37页
    2.3 支流来流营养盐输入变化第37-39页
    2.4 库湾底泥营养盐时空变化特征第39-40页
    2.5 研究区域非点源氮磷主要压力第40-43页
        2.5.1 水土流失与非点源污染第40-41页
        2.5.2 化肥施用与非点源污染第41-43页
        2.5.3 其他第43页
    2.6 小结第43-45页
3 非点源氮磷源强特征研究第45-6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5-48页
        3.1.1 非点源污染源类划分第45-46页
        3.1.2 径流观测小区建立第46-47页
        3.1.3 径流小区试验监测第47页
        3.1.4 室内测试分析第47-48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8-61页
        3.2.1 不同源类土壤理化性状第48-57页
        3.2.2 不同源类非点源氮磷源强特征研究第57-61页
    3.3 各源类氮磷流失的影响因子分析第61-63页
        3.3.1 地表覆盖率对径流-泥沙-营养盐流失的影响第61页
        3.3.2 降雨对径流-泥沙-营养盐流失的影响第61-62页
        3.3.3 土地利用方式对径流-泥沙-营养盐流失的影响第62页
        3.3.4 土壤类型对径流-泥沙-营养盐流失的影响第62-63页
        3.3.5 坡度对径流-泥沙.营养盐流失的影响第63页
    3.4 小结第63-65页
4 非点源氮磷输出过程研究第65-85页
    4.1 监测与分析方法第65-68页
        4.1.1 断面位置及监测方法第65-67页
        4.1.2 水文分割方法第67-68页
        4.1.3 平均浓度法第68页
    4.2 水质水量输出变化规律第68-78页
        4.2.1 年尺度兴山站水质水量变化第69-73页
        4.2.2 场次洪水过程中水质水量变化第73-78页
    4.3 非点源营养盐负荷计算第78-83页
        4.3.1 年尺度非点源营养盐负荷计算第78-82页
        4.3.2 场次洪水非点源营养盐负荷计算第82-83页
    4.4 结论第83-85页
5 基于SWAT模型的非点源氮磷负荷研究第85-122页
    5.1 SWAT模型概述第85-91页
        5.1.1 水文子模型第87-89页
        5.1.2 土壤侵蚀子模型第89页
        5.1.3 营养盐迁移子模型第89-91页
    5.2 SWAT模型构建第91-99页
        5.2.1 天气发生器和土壤属性数据库建立第92-94页
        5.2.2 子流域划分第94-95页
        5.2.3 水文响应单元划分第95-98页
        5.2.4 模型参数的写入与编辑第98-99页
    5.3 模型运行模拟第99-104页
        5.3.1 参数敏感性分析第99-100页
        5.3.2 模型校准与验证第100-104页
    5.4 模型结果分析第104-120页
        5.4.1 时间分布规律第104-111页
        5.4.2 空间分布特征第111-118页
        5.4.3 非点源氮磷污染控制方案第118-120页
    5.5 小结第120-122页
6 结论第122-126页
    6.1 主要结论第122-123页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23-124页
    6.3 建议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9页
附录第139-140页
    作者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论文第139-140页
致谢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
下一篇: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的生成研究--以梁启超、王国维、刘师培和蔡元培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