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基础科学论文--水产生物学论文--水产植物学论文

建立几种赤潮藻的PCR-膜反向斑点杂交检测技术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1.1 赤潮概述第11-13页
        1.1.1 赤潮的定义第11页
        1.1.2 赤潮的危害第11-12页
        1.1.3 中国赤潮概述第12-13页
    1.2 基因芯片第13-14页
        1.2.1 基因芯片的概念与原理第13页
        1.2.2 基因芯片分类第13-14页
        1.2.3 基因芯片的优缺点第14页
        1.2.4 低密度膜芯片第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4-15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页
    1.4 课题意义第15-16页
    1.5 本文主要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第2章 赤潮藻 LSUD1–D2 的 PCR 扩增、克隆和测序第18-28页
    2.1 前言第18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18-21页
        2.2.1 实验藻种与培养条件第18页
        2.2.2 主要试剂第18-19页
        2.2.3 主要培养基及溶液配制第19页
        2.2.4 实验仪器第19页
        2.2.5 微藻基因组的提取第19-20页
        2.2.6 DNA 质量检测第20页
        2.2.7 LSU rDNA 序列的 PCR 扩增第20-21页
        2.2.8 扩增 DNA 的纯化回收第21页
        2.2.9 扩增 DNA 的 TA 克隆第21页
        2.2.10 序列分析第21页
    2.3 结果第21-26页
        2.3.1 基因组的提取与质量检验第21-23页
        2.3.2 LSU D1–D2 区基因的扩增第23页
        2.3.3 LSU D1–D2 区基因克隆阳性菌斑筛选第23-24页
        2.3.4 赤潮藻的序列测定结果第24-26页
    2.4 讨论第26-27页
    2.5 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探针的设计与特异性验证第28-41页
    3.1 前言第28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28-33页
        3.2.1 实验藻种与培养条件第28-29页
        3.2.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第29页
        3.2.3 寡核酸探针设计第29页
        3.2.4 探针的初筛第29页
        3.2.5 通用引物的设计第29-30页
        3.2.6 反向斑点杂交体系的建立第30页
        3.2.7 探针的复筛第30-31页
        3.2.8 应用斑点杂交对探针特异性进行检测第31-33页
    3.3 结果第33-39页
        3.3.1 探针初步设计结果第33-34页
        3.3.2 探针的初筛结果第34-35页
        3.3.3 通用引物设计结果第35页
        3.3.4 DIG 标记 PCR 产物第35-36页
        3.3.5 探针的反向斑点杂交测试结果第36页
        3.3.6 斑点杂交测试微藻的基因组提取第36-38页
        3.3.7 对 14 种微藻 DNA 的 LSU 亚基进行 PCR 扩增第38页
        3.3.8 探针特异性检测结果第38-39页
    3.4 讨论第39-40页
    3.5 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PCR–膜反向斑点杂交技术的优化第41-54页
    4.1 前言第41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1-44页
        4.2.1 实验藻种与培养条件第41页
        4.2.2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41页
        4.2.3 制备低密度膜芯片第41-42页
        4.2.4 紫外交联时间优化第42页
        4.2.5 探针上样量优化第42页
        4.2.6 DIG 标记产物加样量优化第42-43页
        4.2.7 杂交温度优化第43页
        4.2.8 杂交时间优化第43页
        4.2.9 洗膜温度优化第43页
        4.2.10 洗膜时间优化第43页
        4.2.11 杂交结果的处理第43-44页
    4.3 结果第44-53页
        4.3.1 紫外交联时间优化结果第44-45页
        4.3.2 探针上样量优化结果第45-46页
        4.3.3 DIG 标记产物加样量优化结果第46-47页
        4.3.4 杂交温度优化结果第47-49页
        4.3.5 杂交时间优化结果第49-50页
        4.3.6 洗膜温度优化结果第50页
        4.3.7 洗膜时间优化结果第50-53页
    4.4 讨论第53页
    4.5 小结第53-54页
第5章 应用模拟自然水样和自然水样验证 PCR膜反向斑点杂交的实用性第54-64页
    5.1 前言第54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54-56页
        5.2.1 实验藻种与培养条件第54页
        5.2.2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54页
        5.2.3 PCR膜反向斑点杂检测极限测试–DNA 粗提液第54-55页
        5.2.4 PCR膜反向斑点杂检测极限测试–提纯基因组 DNA第55页
        5.2.5 模拟自然水样实验第55页
        5.2.6 样品的不同的固定时间对 PCR膜反向斑点杂交检测的影响第55页
        5.2.7 PCR–膜反向斑点杂交检测技术对自然样品的检测第55-56页
        5.2.8 斑点像素值的处理第56页
    5.3 结果第56-63页
        5.3.1 PCR膜反向斑点杂检测极限测试–DNA 粗提液结果第56-58页
        5.3.2 PCR膜反向斑点杂检测极限测试–提纯基因组 DNA 结果第58-59页
        5.3.3 模拟自然水样结果第59-61页
        5.3.4 样品的不同的固定时间对 PCR膜反向斑点杂交检测的影响结果第61-62页
        5.3.5 PCR–膜反向斑点杂交检测技术对自然样品的检测结果第62-63页
    5.4 讨论第63页
    5.5 小结第63-64页
第6章 基于ITS 序列PCR–膜反向斑点杂交技术的建立第64-77页
    6.1 前言第64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64-68页
        6.2.1 实验藻种与培养条件第64-65页
        6.2.3 对 10 种微藻的基因组的提取第65页
        6.2.4 对基因组的定量分析第65页
        6.2.5 对 10 种微藻的 ITS 区基因的扩增第65-66页
        6.2.6 对 10 种微藻的 ITS 区基因的克隆第66页
        6.2.7 特异性探针设计第66-67页
        6.2.8 探针特异性检测第67页
        6.2.9 低密度膜芯片的制备第67-68页
    6.3 结果第68-75页
        6.3.1 对 10 种微藻基因组的提取结果第68-69页
        6.3.2 对 10 种微藻的定量结果第69-70页
        6.3.3 对 10 种微藻的 ITS 区基因 PCR 扩增第70-71页
        6.3.4 ITS 区基因克隆阳性菌斑筛选第71页
        6.3.5 探针设计结果第71-72页
        6.3.6 对 10 种非目标微藻基因组 DNA 的提取第72页
        6.3.7 对 10 种非目标微藻 ITS 的 PCR 扩增第72-74页
        6.3.8 正向斑点杂交检测探针的特异性第74-75页
        6.3.9 制备低密度膜芯片第75页
    6.4 讨论第75-76页
    6.5 小结第76-77页
结论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第83-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原地区混合动力出租汽车运行适应性分析
下一篇:高原地区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城市道路行驶工况研究